2010年10月14日 星期四

問題裡的主人翁:語法大戰語用

英文的疑問詞當中,常見的 5WH 分別是:Who, What, When, Where, Why 和 How,在學習的過程中,疑問詞後面所接的當然是疑問句,例如:

1. When do you leave for work? (Around 8:00.)

2. Where do you live? (We live in a suburb of Taipei.

3. Why did you say that? (Because I was angry then.)

4. How do they go to school? (They go to school on foot.)

因為這種句型的一致性,在遇到 Who 跟 What 的問句時,近乎反射的也會想以類比的方式套用相同的模組:

5. Who do you love? (We love Dr. Seuss.)

6. What do you want? (I want a cheeseburger.)

看到疑問詞後面一個個對仗整齊的問句,似乎更能認定語句的工整與正確。

不過When(問時間), Where(問地方), Why(問原因), How(問方法)等都是疑問副詞;而Who(問人)跟What(問事物)卻是疑問代名詞,所以後者除了可以當動作的受詞(例句5、6的模式)外,也可以當問題的主角,直接作為主詞詢問:

7. Who is your teacher this year? (Mr. Wang is our teacher this year.)

8. Who knows him? (My boss knows him.)

9. Who will come to the dinner tonight? (Tom and his family.)

10. What is there on the table? (A pile of newspapers are on the table.)

11. What has become of you? (A working mom.)

12. What made you think so? (My lousy childhood.)

13. What happened? (Something you wouldn't believe.)

疑問代名詞和疑問副詞的差異,是語法上句構的分別;但 5WH 卻是語用上的歸類,之所以難分難解,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對於語言我們有很強烈的功能導向,情不自禁的會去化約通則以求省力,也難怪許多語法上的錯誤往往是「過度演繹」、「偏執使用」的結果。

2010年10月9日 星期六

述句與問題

怎麼去判定一個英文句子是直述句還是問題呢?如果只看局部的話,有可能分得清嗎?如果可能的話,關鍵是在哪一個部分呢?

上次談到剛開始學英文時,最常碰到一些嚇人的詞彙,明明就是一拍、兩拍,偏要說成是單音節、雙音節。同樣的,明明是主角,偏要說成是「主詞」;明明是動作,偏要管它叫「動詞」。先來看底下這幾個句子:

They are laughing.

Jordan plays basketball well.

Liz goes to school from Monday to Friday.

The lady over there is Rose.

She will be here in no time.

Tom and his family had lived in Japan for three years.

Martha is a nurse.


在完整閱讀整個句子之前,如果能先對主詞和動詞的相對位置有一些敏感度,這樣當句子變長、變複雜時,也不會亂了章法。最方便練習敏感度的方式就是語調:

they are ... .

we did ... .

she is ... .

it was ... .

he does ... .

you had ... .

上述這幾個「主詞+動詞」的組合,都是直述句的結構,聲調是往下降的;當把兩者位置調換後,很自然的就形成了發問的模式,聲調就要往上揚:

are they ... ?

did we ... ?

is she ... ?

was it ... ?

does he ... ?

had you ... ?

本篇開頭提到的關鍵部分,其實就在主詞和動詞的相對位置。當然,由於過度訓練的緣故,要將直述句變更成Yes-No問句,幾乎是反射動作,如果是強調狀態的句子,直接將be動詞移到句首就可以了:

They are students. → Are they students?

She is happy.  → Is she happy?

It was hot yesterday. → Was it hot yesterday?

如果是描述動作的句子,則需要用到助動詞

We went to the same school.  →  Did we go to the same school? Yes, we did.

He finishes everything in his plate. → Does he finish everything in his plate? Yes, he does.

We will have a party tonight. → Will we have a party tonight? Yes, we will.

好!對於直述句的主詞、動詞順序(it is、she does、we were、you did、they are...)和問題的主、動詞順序(is it、does she、were we、did you、are they...)應該多增加了一些敏感度。現在來看看一些隱含有疑問性質的直述句時,很容易造成混淆的幾個例子:

1. 你知道他住在哪裡嗎?     Do you know where does he live?

2. 你們確定他們為什麼都在大笑嗎? Are they sure why are they laughing?

3. 他想不起來她的名字叫什麼了嗎? Can't he remember what is her name?

4. 我們在想Charles何時才到。  We are wondering when will Charles arrive?

5. 我懷疑Tom在日本住了多久。  I doubt how long has Tom lived in Japan?

其中第4、5句的錯誤最明顯,因為它們不是問題,所以不應該出現「will Charles」或「has Tome」這種問題的主、動詞排列序,畫線部分正確的說法應該是:

4a. We are wondering when Charles will arrive

5a. I doubt how long Tom has lived in Japan.

而第1、2、3句的錯誤則在於問題在句首前三個字就已經問完了,後面畫線的部分應該是明確的形容,而不是發問,因此不應該出現「does he」、「are they」或「is her name」這種主、動詞排序,畫線部分正確的說法應該是:

1a. Do you know where he lives?

2a. Are they sure why they are laughing?

3a. Can't he remember what her name is?

一旦對於主、動詞的位置有了一定的敏感度,再迂迴的間接問句也不會倒錯,試著修改底下這句翻譯中的錯誤:

6. 告訴我那邊那位女士是誰。Tell me who is that lady over there

Tell me who that lady over there is.


答對了嗎?

2010年10月8日 星期五

母原音、字母音、拍子與音節

剛開始學英文的時候,仗著對聲音的敏感度,不明就裡也記了為數不少的單字。等後來到了默示法教英文時,才知道原來從前的學習是見樹不見林的bottom-up歷程,悶著頭一個字、一個字的硬記。

在英文26個字母中,有五個代表母音的字母:AEIOU,有趣的是,我們學英文時是先從26個字母朗朗上口開始,因此字形與字母音的連結非常強;然而,這五個字母在其所組成的單字中,最常見的發音卻不是字母音,而是所謂的「母原音」,大多數的英文單字其實是照著母原音的發音,例如:

Aapple, cat, lag, happy,它們的發音是kk音標中的「蝴蝶音」/æ/

Eget, pet, tremor, ten…,它們是kk音標中的「倒3」短音 /ɛ/

Isit, tip, skim, finger…kk音標中的短音 /ɪ/

Onot, box, stop, competent…kk音標中的開口音 /ɑ/

Ucup, must, stump, subtlekk音標中的「倒V/ʌ/

另外,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單字才會照著字母來發音,比方說像是在字尾有所謂’silent E’的單字,也就是不發音的尾音E,這時就很可能讀做字母音,例如:

Acake, innate

Erecede, impede

Iprice, wise

Onose, home

Upuke, refuse

當遇到全然陌生的生字時,最可能的發音取向就是母原音,如果有上述字母音的線索(字尾是silent E)的話,則發成字母音,如此兩個基準就可以大大提高發音的正確率。

另外,在剛開始學英文時,也會聽到一些莫名其妙的詞彙,比方說「音節」。所謂一個音節就是一拍,單音節的單字只唸一拍,N音節的單字就要唸N拍,因此有了抑揚頓挫的輕重音。

在介紹多音節和輕重音之前,先要說明英文和中文不同,中文是一字一音,但英文卻不是一個母音字母(a, e, i, o, u)就一拍,而要有「母音合作」的概念。這裡說得有點兒玄了,不如舉幾個一起合作的母音吧。底下這五組單字都發成字母音,但在組成上卻是由兩個到四個字母合力完成的(合作的母音以粗體字加底線表示):

Asay, eight

Eteach, key

Inight, eye

Oknow, though

Ucue, you

現在回頭來談多音節單字,這時候國語裡頭四聲的概念就變得很有用,因為重音節的發音通常都是一聲或四聲,不信的話現在立刻試試:

1. cheers

2. language

3. English

4. magnificent

除了分辨重音節母音外,更要緊的是輕節母音的發音,從上述的2, 3, 4例子中可以看出輕音節母音不外乎就是發 /ə/ /ɪ/ 這兩個輕音,而且經常可以通用無礙。因此只要掌握住重音節母音的發音,輕音節只要二選一就可以輕鬆的在閱讀過程中正確讀出沒見過的生字。

在發現這麼簡單的發音規則後,立刻改善的就是對自己發音的自信,在透過不斷的自我回饋校正,又有更大的改善。很納悶的是:像「原母音」和「輕音節母音二選一」這麼關鍵又簡單的眉角,從小到大沒有一個老師提出來,這些credits真的都要歸給Silent Way

2010年9月29日 星期三

沒用的「沒」字

偶然讀到底下這兩個句子:

1a. ......在蘇聯解體前......
1b. ......在蘇聯沒解體前......

這兩句話的時間指的都是1991年12月25日之前的日子,有趣的是,第二句的「沒」字根本沒有作用,但怎麼看都不像個虛字。

後來才發現,這類的用法還蠻常見的:

2a. 在大學畢業前...
2b. 在大學沒畢業前...

3a. 在結婚前...
3b. 在沒結婚前...

4a. 在生病前...
4b. 在沒生病前...

5a. 在讀到這篇文章前...
5b. 在沒讀到這篇文章前...

2010年7月31日 星期六

十年拼早療

「金盒夾層,靈膏久藏;珠花中空,內有藥方。二物早呈君子左右,何勞憂之深也。」

這段看似詩籤的文字,是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中的橋段,趙敏贈傷藥和解藥給張無忌,只是女兒家的心思太過細密,以致於兩樣東西雖然早就揣在懷裡,但張無忌還是憂心得像個沒頭蒼蠅似的要跟趙敏拼命討藥。當中其實描寫了很深刻的人性與人生:許多問題的答案都是不假外求,關鍵只存乎一心。

認識Cat已經有五年了,在這個月快走到底的時候,聽到她通過博士學位口試的消息,除了一同開心之外,也不禁感嘆又是一樁遲來的正義。

今年農曆年過後,Cat投稿期刊的文章沒被接受,眼見無論如何也趕不及在論文口試前重新投稿,如此一來連畢業的門檻都達不到,更不用說接下來的口試。

面對這進退維谷的窘況,更糟的是這時指導教授竟然建議她:「直接放棄吧!」

當時,可以說是Cat人生中最耗弱的時刻,任何負面的否定都迫不及待的往身上攬,完全看不到自己的價值;我很清楚這時候最需要的是一個力排眾議的聲音,況且再沒有什麼地方比得上學校更講政治了,越難解的問題當然更應該用政治的方法解決。

一般情況下,指導教授說No的話,畢業公演這台戲應該就唱不下去了,偏偏在台灣許多Advisors的角色功能跟電影〈金錢帝國〉中的陳細九一樣,旗下眾生只是為了老大善後而收進門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所謂Advisor當然是以出清存貨為最高指導原則。

學術圈比哪兒都還講論資排輩,所謂修業規定還抵不上大老的一句話,因此什麼門檻不門檻的,關鍵在大老的意向。儘管希望渺茫,但從另一方面來看這是個Do Or Die的求情,反正置之死地,沒有輸不起的代價,當然是不做二想去求。

我想Cat真的不甘心就此放棄,所以聽完黑暗得近乎肥皂劇的分析後,也就硬起頭皮去求,結果竟然出乎意料之外,大老竟然善心大發,同意以入學時的修業規定解釋,這樣就過了期刊的發表門檻。有趣的是,即使這麼一個想當然爾的規定,卻不是客觀適用,非得由某人認定才算數,在在充滿了人治的色彩。

幾個月天昏地暗的研究與撰寫論文之後,六月份接到Cat的電話,說是不可能完成。

時限,這只兩面刃,一方面會催逼進度,另一方面也會激起自我否定的疑慮,甚至放棄!除了信心喊話之外,我還剽竊牧師講道的口吻,連連發預言:「你要相信,一定會畢業!」

時間上當然很緊迫,但對於咫尺在望的終點,我比她還覺得可惜,這種事往往是當局者迷,而這時候最大的問題是意志而不是能力,多年來她所表現的學術實力早已確定(只是投稿的運氣就是差到谷底),而畢業口試的這段路,從來沒有人是以幽雅的步子走過,疲累、艱辛甚至狼狽都還算是美化的形容,真正的難堪只有當事人可以體會。

時間上的巧合,正好趕上Andy要考基測,Cat的所有負面情緒反應跟Andy幾乎同出一轍,在驚惶中每個人彷彿又都退回15歲甚至還更小。

口試當天,台北、美國和歐洲的老朋友們都屏息以待外加不住的禱告,將近中午時分,Cat傳了個簡訊「過了」,這兩個字用了十年才說出口,比任何早療的進展都緩慢而辛苦,只不過同樣都是為了掙脫「自己」內在的限制,不只是寫出一本兩百頁的論文,更像是從自己織就的縛繭中奮力掙扎,堅持不斷不放棄而脫困,可惜這些心路與奮鬥,遠非大老和陳細九可以想像的,徒然浪費教學相長最寶貴的機會。

2010年7月24日 星期六

參佛莫若戒殺

有些事不堪回首,除了箇中泯滅人性的離譜妄為外,更讓人痛心的是事後完全見不到悔改的誠意。假如連認真的想一套最起碼的致歉說詞(以便讓受害者乃至社會有些正面觀感)的力氣都不願意花費的話,可以肯定同樣的錯誤還是會一犯再犯,而同樣無語問蒼天的悲劇依然沒法根除,這一切,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

左邊這張照片裡頭這個過氣的政客叫做陳肇敏,照片是2009年2月4日他去法鼓山參佛的鏡頭,除了陳的親信,旁人很難知道他心中所求所想,只是對照今年5月13日的新聞中的監察員調查報告,不禁令人感嘆:參佛莫如戒殺!

草菅役男生命的竟然就是部隊長!而且還藉著自己的犯行,忝不知恥分贓行賞,敘功嘉獎。這是1996年的國防部,當時距離蔣經國明令宣布解嚴(1987年7月15日)早已超過九個年頭,但對照此刻國防部官員所強調:「很多做法都是早年的事,現在絕對不可能發生刑求。」”1996年”,在今天這幫國防部官員的心中,彷彿還是大帥府或軍政府的時代;令人不安的是:距離1996年不過14年後的今天,在他們心中絕對還是戒嚴的年代。

莫怪國防部老是走不開顢頇、迂腐的宿命,原來歷史在這些官員眼中就像擤完鼻涕的手紙,任棄隨忘。可以想見不管時代走到哪一步,少了對歷史「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仰仗與尊重,更多更扯的事故還會一再發生,只要等鋒頭過了,官員們又可以強調:「很多做法都是2010年早年的事,現在絕對不可能發生。」

只是連說句安慰亡者家屬像樣人話的誠意都沒有的機構,尸位素餐的部隊長臨老也學人合手祝禱,怕的是再多的殷勤膜拜,也難逃滿手血腥、惡貫滿盈的終局。


底下是2010年5月13日聯合報的新聞。

85年女童性侵命案 火速槍決 空軍枉殺兵?【聯合報╱記者李順德、王光慈/台北報導】2010.05.13 
 民國八十五年空軍作戰司令部發生震驚社會的女童遭性侵命案,涉嫌士兵江國慶遭軍方速審速決後槍決。監察院調查發現,軍方偵辦此案涉違法偵查訊問、非法取供,且漠視另一關係人許姓男子的不利證據,昨天糾正國防部。


 監察院調查時,查到空軍作戰部前司令陳肇敏「違法指示」,將全案交給非偵辦編制的反情報隊負責,對江違法禁閉、卅七小時超疲勞訊問,非法取供,取得江的自白書,遭江指控違法刑求。但此案已超過公務員懲戒法十年免議期間,監察院無法彈劾,也未約詢陳肇敏。


 此案歷七年調查,跨過兩屆監委調查,光調查報告就寫了兩百六十多頁,查案人員以「罄竹難書」形容。查案監委馬以工、沈美真、楊美鈴要求國防部檢討違失,嚴懲失職人員,追回當初因案獲得的獎敘。


 這起女童遭性侵命案發生在八十五年九月十二日空軍作戰司令部營站內,軍方獲密告再加上測謊,鎖定在營站出入常使用「案發廁所現場」的士兵江國慶。隔年五月四日,一名許姓士兵性侵女童,並在初供中聲稱犯下司令部營站的這案,且詳細交代現場過程,軍方未理會相關疑慮,仍迅速在八月十三日槍決江國慶。


 馬以工昨天說明全案時,第一句話就是:「什麼是公平正義?」她說,反情報隊除對江國慶非法取供,連所謂的唯一證據「衛生紙」,都因垃圾桶三天沒清,讓證物遭汙染,犯案時間也出現矛盾,喪失證據力。


 楊美鈴指出,監院調卷發現,本案女童右大腿所採的陰毛囊證物,原審未詳查,具有證據新規性,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符合再審條件。


 查案人員表示,此案將移送最高軍事檢察署提非常上訴或再審。許姓關係人目前因案在軍監服刑,十一月將出獄,監察院要求法務部轉最高檢察總長與警政署「續行偵辦」。


 國防部對監院的糾正表示尊重,並將審慎檢討。官員強調,很多做法都是早年的事,現在絕對不可能發生刑求。

2010年7月13日 星期二

典範轉移:反璞歸真



這本書的中文版有一個不太優的名字,確實把整本書給做小了,甚至可能誤導讀者以為是「精神勝利法」、「信心成功學」之流的作品。原文的書名直接又精準,就叫「奇蹟的蘋果」,講的不僅是栽培蘋果之道,也是所有育成的歷程。

書中主角(書封照片那位)木村秋則所做的努力,很難不令人聯想起將近20年前在中國時報上曾刊載過讓.紀沃諾所寫的〈種樹的男人〉,兩位主人翁都是在力行中發現了天人合一的平和之道,也讓世間的專業人士,無論是林務官或教授,謙卑靜默下來。

這本書把植物病理學的重要觀念做了一個非常全面又環環相扣的介紹,閱讀時彷彿回到大學時代,但從沒有哪個老師能夠只用一個案例就把病害、蟲害防治的概念講得這麼透徹,關鍵就在診斷的角度。如果只看問題的表象,勢必免不了的會去追求「枝繁葉茂」、「花木扶疏」和「結實纍纍」的果園,妥善施肥、適時給藥都是想當然耳的「必要之惡」;然而前述不過是捨本逐末,因為成長的真正關鍵在於土壤與根系,一經說穿,真的是想破頭也想不出來的天經地義啊!

木村先生決定要採取無農藥栽培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他妻子的身體非常不好,每次幫忙噴藥完都要在床上躺上一個星期;他自己即使身強體壯,也常被農藥燒灼難當。於是乎他開始很認真的思考「種植安全的蘋果」(嚴密監控用藥時機,於採收時達到零殘留)與「安全的種植蘋果」兩者間的差異,這個想法與實行已然是典範轉移,也難怪需要十年的時間才能證道。

在停止噴灑農藥及施肥之後,肆虐果園將近十年的害蟲突然消失了,木村在野生種的栲樹身上看到自給自足、蟲病不侵的多元平衡,終於明白:蟲害在果園空乏十年之後突然消失了,只是因為此時果樹多餘的養分(累積施肥多年的後效)都用完了;同樣的,一旦噴灑農藥,植物立刻失去自體的抗病蟲害能力,停止用藥後,這些能力也一點一滴又回復了。

我記起了蔡東纂老師提過一位農友的神奇柑橘園,那座園子幾乎不受病害侵擾,最特別的是園子裡的土壤非常有彈性,踩在上面好像厚厚鋪了好幾層地毯,當走過後,印下的腳印會慢慢復原而不可復見。當時蔡老師說這是有機栽培的土壤,想不到木村也是用「彈性」、「溫暖」和「復原力」形容他蘋果園的土地,讀來開心之餘,也同證蔡主任的口碑實至名歸。


後記:閱讀一本書最動人的部分就是穿上作者的鞋子、從作者的觀點看世界。這兩天看到大埔農地徵收案的新聞時,很難不為怪手挖起的沃土與稻作心痛,這絕對是不懂得觀感力道的官員才會做出的蠢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