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2日 星期一

陳冠希與皮卡丘

 漸漸地禮拜六上午安安來上英文這件事情已經成了習慣,不過我還是覺得週末早上第一件事情就是上課有點兒委屈這小孩,於是總是會想些有趣的事情逗她,也順便自娛。

 前天她來之前,我看著浴室裡還吊著她小時候用的皮卡丘面巾,突然有個很瞎的念頭。等她坐在書桌前等我時,我把皮卡丘毛巾套在手上,而皮卡丘的部分正好像是一隻布偶,然後從她背後一面拍肩一面唸著前陣子陳冠希很紅的那首「還記得我嗎?」

 我們兩個都覺得很樂,當中傻氣的成分更高,難得會有一首這麼合的歌!笑完之後才覺得甘心開書上課。

2007年10月11日 星期四

數立可貼的怪女孩

 昨天國慶日的晚上,大姊跟安安回家來吃飯,飯後我陪安安讀英文,大概30多分鐘後,電話響了,我原以為是阿妹打來的,想不到不一會兒大姊竟然把電話拿上樓來說是找我的;本以為很快就能結束,想不到一講就是10分鐘,這段時間安安竟然就坐在書桌前,從背影中我隱約看到她很專心地在看著桌上的東西。

 等掛了電話,我說真不好意思害她等這麼久,問她這段時間在做什麼?看見她手上拿著一本立可貼,我故意開玩笑地問:「是在數立可貼嗎?」想不到她竟然說是;我又問說那一共有幾張呢?她說大概78還是79吧!

 想不到她真的數了耶!害得我覺得更不好意思。我想以後有什麼電話都等上完課再說,不然,真不曉得她又會做出什麼怪異的行為來打發等待的時間。

讓航空公司頭大的好客人

 早上等交通車的時,讀到長庚生技董事長楊定一談到他的好友親眼目睹關於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的一則小故事:

 在一次航行途中,當空服員詢問德蕾莎修女用餐菜色的選擇時,修女反問空服員是否可將她的餐點折換成現金捐給幫助窮人的機構,機上的其他乘客聽了相當感動,紛紛做出同樣的要求,最後全機的乘客都做了相同的決定。

 雖然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但那位見證到整個過程的友人一生受到感動,不斷地把這則故事與新朋友分享,在分享中,這份愛也不斷地流傳出去。只要發心、有願,有許許多多的機會是可以行善的。

2007年10月7日 星期日

作自己的援救

 今天大部分的人認為自尊(self-esteem)能夠靠別人授與給我們,這種誤導的想法確實導致許多光怪陸離的現象,像是:班級不打成績(免得傷害學生的自尊)或者不對作品訂立佳作、優勝的標準(standard for excellence),我甚至還聽過在賓州小聯盟球團希望棒球比賽的時候能夠廢掉計分板,因為它會傷害輸球隊伍孩子的自尊。

 當我們誤將嬌寵溺愛和灌注自尊這兩者混為一談時,我們其實在鼓勵教養出一群既敏感又毫無內在力量(inner strength)的年輕人;終有一刻,當這群明明是低度成就卻被過度褒揚的孩子要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上生存、拼搏時,他們只會感到困惑、恐懼和無能為力。

 我們一直沒有教導孩子怎麼去增強、鍛鍊以及信任自己的心志意念(mind),因為從一開始我們就把自尊的定義給弄擰了!自尊的本質在於信任個人的心志意念,並且確信每個人都值得幸福、快樂。自尊的價值不僅在於它讓我們覺得更好(feel better)的這個事實,更在於它讓我們活得更好(live better)--更富智計且合適地回應機會與挑戰。

 在作家兼心理治療師Nathaniel Branden博士的著作中有兩個很重要的觀念,他們影響且幫助我甚多:第一,你無法離開一個你從來沒有到過的地方;第二,不會有人來救你。

 我曾以為能「逃離」一切我所恐懼的想法以及對自己的信念,但這麼做只會創造更深的內在恐懼與衝突,我真正需要做的其實是把所有的恐懼攤在陽光下,並且解開箇中的神秘。一旦我開始有系統地這麼做,我便有能力拆卸那些恐懼,就好像爆裂物拆除小組在拆一個炸彈一樣。

 接受並且完全瞭然那些恐懼--也包括他們所導致的自我破壞行為--正是「我從來沒有到過的地方」,一旦我進到那兒,我就有可能離開。

 這個「不會有人來救你」的觀念更加駭人而難以接受!對於這個「沒有人會來將我從困境中拯救出來」的想法,或許我永遠都無法接受,它聽起來太像是遺棄了,並且跟我所有童年時的觀念全都抵觸;但Branden博士卻讓我瞭解:如果看重獨立和自我職責(self-responsibility)勝於倚靠他人的話,我可以過得更加快樂並且成效益彰。

 當你接受「不會有人來救你」這個觀念時,它其實是個非常強有力的時刻,因為正意謂著自此有「你」就足矣!不需要再等誰來。你只靠自己就能搞定你的問題,就廣義而言,你對人生來說是適足的,你能夠成長、茁壯並且產生不假外求的快樂。

 而看似矛盾卻無悖地,惟有從那獨立的位置開始,才能建立真正卓越的關係,因為他們不是立基於依賴和恐懼,而是根據相互的獨立與愛。

 在溫哥華的一次研討會後,我收到一卷學員錄給我的單曲卡帶,他希望我能聽一聽因為那首歌讓他想起我所給予他們團隊在自尊上的教導。那首歌是現場演出版本,由民謠二重唱Sonny Terry和Brownie McGee所唱的<Love, Truth and Confidence>,歌詞是關於我們傻呼呼地追逐愛情並嘗試發現終極的真相,然而卻忽略了某個對於我們的快樂至關重大的事物:自信。這首歌的副歌部分是這麼唱的:

  「愛情與真相,你能找得到,任何地方,無論何處,任何時刻
  但你只得說「別了」,一旦自信離開,任何事物都失去意義。」

 從自信的基礎上,你才找得到愛情與真相。獨立並不是自私,事實上,真正的自尊提供了必要的內在力量(inner strength)來創造一個給予、關愛的生命。試看看一旦你接受「不會有人來救你」,你的生活會有多大的改善;試看看一旦你開始慶祝「你就足矣」這個消息,你的自我動機程度會有多大的提升。

(這些標籤為「自我激勵」的文章譯自於手邊蠻有看頭的小品。)

立穩腳跟踏實地

 我們大部分的人從來不曾專注過,由於老試著要同時想太多的事情,以致於我們不斷地感到某種程度的混亂與攪擾。

 紐約時報的記者Tom Friend在1993年超級盃美式足球賽前夕報導過達拉斯牛仔隊的教練Jim Johnson對球員們的激勵喊話:

 「我告訴他們如果我在房間地板上擺一根兩吋厚四吋寬的木條(two-by-four),每個人都能輕易地從上頭走過而不會掉下來,因為我們所專注的不過就是走在一根木頭上而已,」Johnson接著說,「但是如果我將同樣的木材架在兩棟十層樓高的建築物之上的話,只有幾個人能走得過去,因為這下子焦點全移到〝是否會跌個粉身碎骨〞之上。」

 Johnson告訴他的球隊別去理會看台上的群眾、場邊的媒體或輸球的可能,但要全神貫注在比賽上,把它當成一次難得的練球良機。

 最後,達拉斯牛仔隊以52比17贏得世界盃冠軍。

 之所以能夠以52比17如此懸殊的比數大勝勢均力敵的對手,達拉斯牛仔隊有個同一般人很不一樣的祕密。

 我們大部分的人很容易失焦或分神,因為我們不斷地憂慮許多負面的「可能性」,在要走過一條架在兩棟十層樓高建築物間、寬僅十公分的樑木時,我們絕大部分的注意力並非放在木頭上,反而因為擔憂可能會跌落而大大地分心;同樣的情形,在我們應該專注於達成目標時,經常也被我們的顧慮與恐懼等雜音干擾到失去焦點。

 專注、聚焦在你所求所想的,它就能成真實現。如果你定意要當一個快樂又充滿成就動機的人的話,那就是你未來的寫照。

(這些標籤為「自我激勵」的文章譯自於手邊蠻有看頭的小品。)

活出英雄的氣概

 在我們的生命中需要英雄,這不是懦弱的象徵,而是力量的來源。作家Bernard Malamud就說過:「少了英雄,我們全都是平凡的人,而且無從瞭解我們實際的能耐有多大。」

 英雄讓我們看到身為人類所能成就的境界,因此在自我創造的過程中,英雄有很大的幫助;然而除非我們有意識地挑選英雄為楷模以激勵、鼓舞自己,否則到頭來我們乾脆淪落於嫉妒那些偉人,而非見賢思齊。

 如果運用得宜的話,英雄能夠成為強化能量與激勵的來源。你不必僅限於一位英雄,可以選擇好幾位,擺出他們的照片,熟讀他們的事蹟、成為他們人生的專家,蒐集關於他們的書籍。

 我的小妹Cindy從小就是個害羞、嬌小的女生,一直很欽佩女性飛行員Amelia Earhart(註)。不久之前在她滿30歲後,她不經意透露她正在學飛行,對此我感到十分震驚!幾個禮拜後,家人們到城外一個小飛機場去看她第一次單飛。Cindy說:「我嚇壞了!我的嘴巴跟喉嚨全都是乾的。」

 飛行對Cindy的工作一點兒幫助也沒有--既不屬於進修,也不會讓她加薪,她只是受到自小的偶像Amelia Earhart所感動而去上課學開飛機,誠如Emmet Fox所說:「我們活出了我們所欽慕的模樣。」

 Napoleon Hill在成為一位名作家前,為了想當個作家及演說家,曾經歷了好一番奮鬥。他有一位經營餐廳的朋友,由於餐廳生意不佳,於是Hill自告奮勇每週某個晚上在餐廳提供免費的激勵演講,希望能對餐廳的生意有些幫助。結果演講幫了餐廳一點兒小忙,卻幫了Hill自己一個大忙,自此他開始了後續的鴻圖。

 當我讀到Hill這部分的生平時,突然福至心靈,在當時我想做個全職的演說家,卻不知從哪兒開始,儘管我在各處做過一些研討會和演講,卻找不出一個模式或目標方向,於是我決定仿效Hill:每週四晚上在我之前擔任行銷主任的TimeMax公司辦一場免費、對外公開的工作坊。

 一開始這個工作坊並沒有太多人參與,甚至在週間我還得花時間拜託人來聽;然而一週、一週過去了,這個工作坊逐漸累積了好評,而我的經驗也隨之增長,很快地每週四晚上便有許多的聽眾等在門外想要進來聽講。現在回頭看,我認為那一場場小型的免費工作坊對於我全職公開演說的生涯確實是關鍵的啟動。

 這個關鍵是個原創的概念嗎?當然不是,它是從我的英雄身上偷學到的,在自我創造上覺察到將個人的英雄也納入卻極為重要,我們可以嫉妒他們的成就或好運,也可以見賢而興起「有為者亦若是」的氣概。

 我個人人生當中的英雄(當中也不乏英雌和故事主角)是:歌手兼演員Roy Rogers, Flash Gordon, 超人,聖女貞德(Joan of Arc),我老爹,阿拉摩戰役(the Alamo)英雄Davy Crockett, Doak Walker, 貓王(Elvis Presley),甘迺迪總統(John F. Kennedy),鐵娘子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Leonard Cohen, 小說家沙林傑(J.D. Salinger), 小說家納伯可夫(Vladimir Nabokov)和Colin Wilson,在人生當中許多時刻只要是想到他們,總教我心存敬畏。

 但是這些英雄所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震懾人心的功績而已,更要緊的是從他們身上學些什麼,讓他們的生命來激勵我們。就跟你我一樣,英雄也都是凡人,之所以有別於我們主要是因為他們在自我激勵與自我創造上卓越的成就,被動地羨慕或崇拜其實是輕侮了我們的潛能,除了把英雄當偶像般尊崇之外,深入瞭解他們之所以能成就偉業將更為受益。

 Robert Collier說的好:「對我們而言,偉人之所以偉大,不過是因為我們跪在他們面前。」讓我們站起來吧!

【註】:Amelia Earhart是美國第一位單獨飛越大西洋的女性飛行員(1932年),也是數項飛行紀錄的先驅者,當1937環球飛行時,墜落在太平洋中,遺骸始終未被發現。

(這些標籤為「自我激勵」的文章譯自於手邊蠻有看頭的小品。)

握緊當下的禮物

 練習僅就當下的時刻保持清醒,盡可能對眼前的這一小時保持最高的意識,別活在過去(除非你喜歡罪惡感)或活在未來(除非你喜歡恐懼),單單就定睛在今天(如果你喜歡快樂)。

 Emmet Fox說:「除非你能夠將注意力移轉自如,否則仍算不上一個自我掌控的人;除非你能夠決定在下一個小時所要思考的事情,否則就不可能快樂得起來。」

 總會有一段時間是供夢想、企畫和創意地設定目標,然而一旦完成了那個階段,就必須學著活在當下,將你的一生看做彷彿是僅含括在眼下這個小時,將整個宏觀的生命集縮在微觀的生活,活出詩人William Blake著名的詩句(註):

「在一粒砂中見到整個世界
 從一朵野花中得觀天堂
 隻手握無垠於掌心
 亙古藏身鐘點之中。」

 Walter Scott爵士說他願意拿數年承平無奇的生命換取一小時〝充滿榮耀的行動與高貴的冒險〞。

 那些懂得如何放鬆解脫、聚精會神以及鑑賞當下瞬間並洞察箇中蘊含各樣機先的人們,其能耐何其讓人驚異!有此一說是在美國我們試著培養對於藝術的鑑賞力(an appreciation of art),然而在日本所培養的是鑑賞力的藝術(the art of appreciation)。你也可以養成藝術般的鑑賞力,珍視眼前這一瞬間,剎那之中全然是機會。

 知名的法國哲學家伏爾泰病危臨終時某個朋友問他:「假如你還有24個小時可活的話,你想要怎麼過?」伏爾泰回答說:「一次過一個小時。」

【註】原詩如下: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s.”

(這些標籤為「自我激勵」的文章譯自於手邊蠻有看頭的小品。)

服務致富

 你可以透過增加生活中金錢流(money flow)的方式達到自我激勵的目的,然而對於這樣的想法,大多數的人甚至會感到不好意思,他們不希望「心想而致富」因為他們認為會因此被認為是貪婪。

 或者也許他們仍然迷信於聲名狼籍的馬克斯主義的經濟論調:為了要賺錢,你必須從某人那兒奪走他的財富;又或者他們不希望被認為是迷戀金錢的人。
但你知道誰才是真正財迷心竅的人嗎?是那些老認為他們不夠富足的人,他們成天總想著錢,這話題在他們家人的討論中,夜裡這個念頭也讓他們不得心安,而在白天它成為他們關係中具有摧毀性的部分。

 要想免於對金錢的迷戀,最好的方法是信任你理財的策略能為你賺得財務上的自由,蕭伯納說的好:「我們首要的任務是別讓自己當個窮人。」

 脫離貧窮之道總是循著你人生中的專業關係,你越能提供那些關係,那些關係也變得更豐富多產,你因而賺得更多的錢。

 在《Creative Affluence》書中Deepak Chopra寫道:「金錢是人生的能量,我們交換及使用它以作為供給整個宇宙服務的結果。」當你瞭解了金錢流來自於服務,你便能明白另一個更寶貴的概念:「意外的大量金錢來自於意外巨幅的服務。」

 想要對你周遭的人提供出乎意料的服務先得要自問:「他們期待的是什麼?」一旦清楚了,接著問:「我能夠做些什麼他們沒料到的?」這些出乎意料的服務總會化成口碑,而口碑總會增加你的專業價值。

 正如Napoleon Hill不斷強調的,偉大的財富來自於總是慣於多走一哩路(註),聰明的商人總是懂得多做一點點讓消費者認為產品物超所值。

 當你迷戀於金錢時,幾乎不可能享受一個自我創造的人生,不過別不好意思去深思金錢這個主題,預先將錢的問題想清楚可以使我們免於老是在這問題上打轉。

 允許自己將財務福利與提升體恤他人能力這兩者做個結合,如果我活在貧困之中,那麼我能夠給予我的孩子或同胞多少的愛與關照呢?如果我老是得擔憂身陷債務的話,究竟能伸出多強的援手呢?

 「貧窮絕不羞恥,」Hill說,「但絕不值得推薦。」

【註】當羅馬帝國統治以色列人時,法律規定軍人有權力要求百姓替他們扛運物品走一哩路之遙,後來耶穌教導門徒就以多走一哩路來代表出乎意料的愛心與服務。

(這些標籤為「自我激勵」的文章譯自於手邊蠻有看頭的小品。)

2007年10月6日 星期六

發現內在的愛因斯坦

 下回當你看到Albert Einstein的相片時,記清楚那就是你。

 每個人類都有能力成為天才,你不需要老是執迷於非得在數學或物理上有過人之處才能成為天才,想要體驗Einstein的創造思考水準,你所要做的不過是運用想像力罷了!

 儘管箇中沒有多大學問,但對成人來說這個建議可能很困難,因為我們早已習慣將想像力專用在一件事情上:憂慮。成人整天預想著在生活中可能發生最糟的情況,以致於將能量全導去假想出所有可能出錯的鮮明畫面。

 我們始終渾然不覺的是:憂慮是想像力的誤用。人類的想像力是用來嚮往更美好的事物,那些藉著想像力而創造的人常常能完成憂慮者連想都不敢想的事,儘管憂慮者可能擁有較高的智商。

 在瞭解到平凡人身上所擁有的天才的力量後,拿破崙說:「統治這世界的是想像力。」(Imagination rules the world.)

 在孩提時代,你本能地將想像力發揮得天經地義,你空想發夢又信口巧創,你相信所有天馬騰空的白日夢最後一定會成真,夜晚在房裡你又航行於夢河之中。如果你能回復那般自信的狀態並且繼續發夢的話,你會很震驚:對於那些原本讓你一籌莫展的問題,竟能迸出許多創新的解方。

 Einstein曾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我初次聽這話完全搞不懂Einstein在說什麼,我總以為要解決難題非得要靠更多的知識才有可能,我想假使我能再多學些重要的事物的話,那麼我會更快樂;但我所不瞭解的其實我最需要學的不是知識,而是技巧。

 我所需要學習的乃是積極且壯膽地使用我的想像力,一旦學到這個技巧,首要任務就是去想像自身發展的願景,作曲家Fred Knipe為一部青少年勵志影片寫了首主題曲:

「那就是你
 在最狂妄的夢中
 做著最瘋狂的事情
 沒人能望汝項背
 如果
 喜愛並且持守那些夢想
 最狂野的夢想
 你將會自我實現這一切。」

 要自我實現、夢想成真,我們必須發展英國哲學家Colin Wilson所謂的「作夢的能力」(the strength to dream)。在大膽、積極的意義上,作夢是項兼具熱情與努力不懈的工作,別誤以為它不過是虛無縹緲、漫無意義的空想,在創造未來上頭,它可是最關鍵的設計階段,除了需要自信之外,更得要有勇氣。然而,關於積極作夢最棒的一件事不在於實現目標,最了不起的部分其實在於追尋目標的過程中,對夢想者的影響。別太執著非要將夢想的每個細節都完成,只要單純去追求,就能完成個人的願景、自我實現。

(這些標籤為「自我激勵」的文章譯自於手邊蠻有看頭的小品。)

自我對談

 關於自我對談這件事情,由於受到文化的影響,我們總覺得不是那麼自在,某種程度我們將它跟「發神經」聯想在一起。不過請不要忘記,柏拉圖就曾說過「思想是靈魂的自我對談。」

 如果你真想解決問題的話,沒有什麼人比你自己更適合討論的了,關於你的問題其他人無法擁有像你一樣多的訊息,而且對於你的技巧和才能也只有你自己最清楚(當然,以上這兩點你得要誠實以對才行)。

 在激勵心理學中常會推薦「肯定喊話法」:你選一個句子,例如,「每一天、在每一方面我都越來越好」,不管你信或不信,就是不斷地說(這個方法沒有什麼學理的根據或實徵的驗證,若真要硬拗說有效的話,效果可能僅限於自我催眠的程度)。我個人比較喜歡的是透過對話。

 對於開展自我對談練習最具啟發性的兩項指導方針是在Martin Seligman的著作《樂觀學習,學習樂觀》和Nathaniel Branden所寫的《The Six Pillars of Self-Esteem》,Seligman提供許多方法引導你和自己的悲觀論調爭辯,並且創造出樂觀思考的習慣;而Branden則提供前瞻式、主動性的句子主幹(sentence stems)等著你去完成。

 相較於像隻鸚鵡傻呼呼一遍又一遍地自我複誦著「我會越來越好」,當我在某個問題上成功地駁倒自己時,所帶來改變的影響及其效果將更長久。充分的自我對談足以說服自己正在改善,證詞中的論點就是真確的證據,透過自我對談進而促成自己信服其實就是自我創造的過程。

 Branden建議每天早上可以利用底下這兩個問題,使我們的創意運思活絡起來:1.在我人生當中有什麼好的際遇或得意之事?2.還有哪些有待完成?

 大多數的人不太跟自己說話,整天他們不是聽廣播、看電視、聊八卦,就是填塞別人的話語和看法,然而若想耽溺於這些活動同時又兼行自我創造根本是不可能的,正如柏拉圖所說的「思想不過是靈魂的自我對談」,由於思想總是走在行動之前,跟自己對談吧!它是個經過證明有效的激勵方式。

(這些標籤為「自我激勵」的文章譯自於手邊蠻有看頭的小品。)

作個有始有終的完工者

 美國心理學之父William James寫過這段文字:「沒有任何事情像跟未完成的工作糾纏那麼地折騰人!」

 我最近替一個公用事業公司辦了一場自我激勵的研討會,在其中某一段休息的時間一個看上去六十開外、小個兒的男人向我走來,「我的問題,」他說,「是我似乎從來不曾完成任何事情。我總是在開頭--這個計畫還有那個,但我從沒做到底!我總是在完成任何事之前又開始去做其他的事情。」

 然後他問我是否能對他這個人給予一些肯定?也許我的肯定可以改變他對自己的信念。他正確地看到了他的問題是源於他的某種信念--因為他不相信自己能夠一直做到完工,所以他完成不了任何事情。

 「你認為你所需要的是〝肯定〞嗎?」我問他,「如果你得學會怎麼使用電腦,難道你會坐在沙發上、複誦這段〝肯定〞的禱詞『我知道如何使用電腦,我很懂得使用電腦,我是個電腦天才』就能心誠則靈嗎?」

 他承認那樣的肯定對於他使用電腦的能力並沒有什麼效果,於是我說:「所以改變你信念最好的方法就是改變關於你的事實。」「要相信你是個有始有終的完工者,你必須先要有一個曾經完工的紀錄(不過顯然他沒有),你必須締造一個個人紀錄。」

 他很熱切地接受了我的建議,他買了本筆記本並且在第一頁的頁首寫下“我所完成的事”。每一天,他記錄所定下及完成的小型任務,在從前,不管他做什麼,只要有個新的狀況插入--例如,進來一通電話,他總傾向於搶著開始新工作(接電話),而將原本沒做完的事丟到一旁;現在他會按捺住這個衝動,儘可能先將手上的事完成以便能在筆記本上多記上一樁。當他記下越多的事情,他也變得越有自信自己確實能作個貫徹始終的完工者,尤其他還有一本筆記本可以證明他的自信是有根據的。

 這位仁兄改變的實例證明了兩件重要的事情:第一,你實際的行動遠比你承諾將有何種作為更加重要!(這點連莎士比亞也寫過:「行動是雄辯的口才。」(Action is eloquence.)第二,無論你今天多老或多小,你仍屬於能夠改變以及自我創造的族群。

 在今天,一個文化上最虛耗且謬誤的〝古老智慧〞就是認定了「老狗學不會新把戲。」這則定律需要做點兒修正,因為它完全不適用於樂觀、積極的人類,精確地說,這句話應該修正為:「悲觀、消極的犬科動物學不會新把戲。」

 在自我激勵上第一項施力的基點就是你對自己的信念,信念是行動的跳板。如果你不相信自己是個能貫徹始終的人的話,你可以重啟新頁寫一段「完工史」--先從小事情開始,然後慢慢擴大,你的行動會創造出一個全新的你。

(這些標籤為「自我激勵」的文章譯自於手邊蠻有看頭的小品。)

2007年10月3日 星期三

難得一頓好聊

昨晚跟Jason在台大的新月台小聚了個把小時,感覺非常暢快,或許是因為沒什麼需要多溝通的,所以聊天的「單位訊息量」比起閒聊要高得多,加上相互印證的人生,頗有種時間停滯的錯覺。

「難得一頓好聊」,特別記上一筆。

2007年10月1日 星期一

離開老是看衰的朋友

 禮貌地疏遠那些不支持你理想的「朋友」,你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將影響你的人生。如果你老跟一些憤世嫉俗的人在一塊兒的話,他們會拖著一起埋怨、沮喪;如果你所跟的是那些支持你成為成功、快樂的人在一起的話,對於真要成為那樣的人將是非常有利的。

 在你選擇與之為伍的同伴時,務必要謹慎,有意識地選擇那些會使你開心、振奮的「益友」,而不是那些會教你憂愁、沈淪的「難友」。

 快樂是種選擇,因著與不同的人相處、相談,一整天下來我們可以有許多的選擇;不要只因為它是最便捷的消遣,就老在咖啡機旁講些負面的閒話來殺時間,它不僅會耗盡你的時間和精力,並且還會扼殺你的樂觀。

 我們都知道哪些朋友能使我們雀躍、振作,也知道誰會令到我們挫敗、低潮,該是更有意識地選擇與誰共處的時候了。

 Andrew Weil在他充滿鼓舞靈感的著作《Spontaneous Healing》當中說到:「列出一張朋友和熟人的清單,假如他們的同在讓你感到更有活力、更快樂或更樂觀的話,從中挑選一位好在這禮拜中花些時間與他共處。」

 當你和一個悲觀的人談話時,所有的可能性似乎消失殆盡,而某種狹隘的譏嘲論調霸佔了所有的結論,凱文‧柯立芝(Calvin Coolidge)總統就曾說過:「憤世嫉俗者從不創造。」

 對於生命的熱忱是有感染力的,跟一個樂觀的人相處會打開我們的視野,看到生命當中更多的可能性。齊克果(Søren Kierkegaard)曾說:「如果能允許我有個心願成真的話,我不要財富或權力,但希望能擁有熱血青年般受到潛在可能的強烈吸引。樂趣終會令人失望,但展望卻不然。」

(這些標籤為「自我激勵」的文章譯自於手邊蠻有看頭的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