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3日 星期五

七傷拳教練

 前幾個禮拜為了要到教會少年團契去分享訊息,曾讀過郭泓志「趁早學失敗」的事蹟;去年起洋基2007年的新星王建民因傷受困轉眼將屆兩年,這些少年得志的職業運動員似乎在達到人生的第一個高峰後隨即黯淡,共通點都是感慨昔日的教練急功近利,過度訓練以致種下後繼無力的敗因。

上週六到附近運動場跑步,陰霾了好幾日的天氣總算露出了陽光,場上跑步、散步的人特別多,不多久來了一位男士帶了六個年齡相仿、約莫是國小四年級年紀的男孩,從他們的互動一看就知道男士是男孩們的導師或教練,心裡才在讚嘆這年頭難得還有老師願意犧牲假日陪著學生們訓練真了不起,接著卻看到這一夥人從背包裡拿出手套跟棒球,在跑道邊的空地上練起了接投。

如果是無知的家長的話也還可以理解,不過這位老師從投球的指法到施力的部位很仔細〔又大聲〕的對著男孩們解說,接著就開始耍了起來。這些孩子果然經過訓練,接球入套的聲音沉厚又乾脆,但偶爾免不了還是有幾球漏接,球就直接竄入跑道。我不曉得跑道上其他運動的人心裡怎麼想,我則是覺得怎麼好像跑進了電影「鐵男躲避球」的場景?該不會等一下連扳手、榔頭也飛出來吧!

隨即想到的就是報導中的郭泓志跟王建民。在技術本位的訓練下,原來國小、國中的運動是不講安全的,看著這六位男同學誇張的背扭著手臂投球,卻連最簡單的熱身都沒做;況且最簡單的場地使用原則,再加上跑道旁明明就立著告示規定「運動場內禁止棒球、壘球及投球練習」,教練竟然可以忽視,罔顧在同一空間內其他民眾的安全。

我後來想到原來這類損人不利己的教練在小說中早有名號,他們所教授的應該是七傷拳,要學生「先傷己,再傷敵」,只不過和我們以為運動強身的觀念略有不同,他們走的是運動殘身這一派。當對於教育或學習總是急功近利想抄捷搶短時,也難怪許多家長會逆倫的捨棄正道,把孩子推向吞火、催眠等無稽的心智毀滅機構。

粗心 or 空心:架空的後設認知

 前幾個禮拜跟Roger, Alec和James幾個大學同學一起吃午飯,當中Alec談到為了替小二的兒子檢查功課,每晚至少得花上半個鐘頭,感嘆現在孩子的功課怎麼這麼多!Roger也佐證儘管孩子的功課已經由安親班老師檢查過了,但父母還是得再看過,因為安親班老師淅瀝呼嚕瞄過根本不夠確實,這點實在是安親班失職,怎麼連最基本督促孩子做完功課、檢查無誤都沒法讓家長放心?

這個話題讓我突然想到已經高二的安安和國三的Andy,雖然他們都沒有上過安親班,但都有著像是Alec和Roger這樣在乎孩子功課的家長,安安小學的時候只要做完功課,安媽一定會仔細檢查完所有的作業才簽聯絡簿;另外,根據當事人Andy的口述,Andy媽偶爾甚至因為情況緊急而必須代工,無論是美勞還是圈詞,為此Andy還曾埋怨媽媽的字太漂亮了,很可能會被捉包。

由這個父母全程介入檢查功課的過程,倒讓我發現一個跟現在的孩子在考試時總改不掉的錯誤型態--無論是單純的計算錯誤或令人扼腕的選A劃B--可能的原因,以每學期兩次段考和一次期末考來看,一學期也只有三次要靠自己檢查功課的機會,練習的機會這麼少難怪老改不掉粗心的毛病,有趣的是這個屢屢學不會乖的粗心問題〔絕對牽涉到後設認知的發展,而後設認知很大一部份的功用是自我監控,當外控的人員越多,孩子越不可能學會自理與自主〕,很可能跟從小父母就亦步亦趨的監督有關。

2009年10月3日 星期六

遇典不識故:信仰的真實


上個月大姐拿了她們讀書會將要閱讀的一本書給我,因為內容有好大一部分是關於基督教神學的隱喻,希望聽聽我這個layman的讀後感,一擱就是大半個月。前天剛好是她生日,晚餐時Michael也來同慶,想不到他也在看這本書,立刻勾起我的罪惡感與好奇心,想到手邊那本已經昏迷多日,於是趕緊翻閱,一口氣看完後有很深的滿足。

好多年前讀到楊牧谷牧師所寫的有關「壞鬼神學」一系列的概念,對於基督教神學中誤以人性的「同理心」所揣測出多所限制的上帝之愛及其性格印象深刻,如果楊牧師說出了「上帝不是...」,那麼在《小屋》中則是很清楚的透過對話與情緒的交流顯現出上帝、耶穌、聖靈三位一體不同形式的愛與性格,更難能可貴的是祂們與人之間的互動及合一。

我想這本書會是慕道班很好的材料,如果在信仰之初就能搞清楚方向的話,許多不切實際的期許和要求就無從而起了,連帶著許多莫名其妙的論斷與評判也可以雲淡風輕;當然,對於信仰始終懵懵懂懂的laymen而言,它也是很好的印證,可以對照這一路上(無論是三年五載或N個十年)無故走了多少的冤枉路又揹負了多少想當然耳卻落得大而無當的包袱,很可能在「了然」之後終得卸脫。

大姐給了一句簡單的描述,「他到小屋之後,我就看不太懂了。」似乎三位一體的預設真有其晦澀之處,特別是聖靈的形像與我們想像中相去甚遠,她波光迷離的樣貌更是玄之又玄。閱讀中也不斷想到如果沒有這些背景知識的話,能夠很快的找到每個角色的定位並且適切的看待祂們嗎?正如孔子所說的「名不正則言不順」,似乎因為懂得三位一體的特性才不證自明的立穩每個角色發言的觀點與基礎。

然而,一路上讀下來才發現原來自己對原本的概念也有很大的改變,如果在閱讀前、後分別寫下所認識的上帝、耶穌和聖靈的話,大概只有判若兩人可形容。透過《小屋》,又重新建構出上帝、耶穌、聖靈與人之間各個角色及彼此間的關係,如此,原先自以為「有所恃」的認識,反而成為扭曲真相的拖累。


所以無論了不了上帝、耶穌或聖靈,也無礙閱讀《小屋》,只要開始試著了解自己,每個人都可以進入個人的小屋中與祂們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