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LuoJie因為血壓飆高近200而送往台北榮總,剛聽到這個消息止不住震驚,除了年假期間接連濕冷的天氣對心血管不利之外,另外前一晚我們小組的人全集在五哥和LuoJie家聚餐,當下立即的擔心和疑慮就是:LuoJie可能是因為太好客的招待而累壞了。血壓飆高所引發的後果沒有一項是可以接受的,一想到這兒更覺得過意不去。晚些時候由TeShing那兒得知LuoJie的血壓已經低了下來才鬆了一口氣。
今天晚上給五哥打了通電話,小聊了一會兒,這事其實非同小可,尤其在得知LuoJie先前即有血壓高的毛病,只是一直沒正視這問題,這一回的警報可說是緊急通牒,儘管他們夫妻倆在教會的服事還有對朋友的熱情都是在「寶島一村」和「光陰的故事」當中才有的規格,然而當我有點兒不知所云的跟五哥說出「吉人自有天相」的時候,其實心虛得很,唯一慶幸的是還好來得及把握,生活起居飲食與身體保健維護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將來,而是現在進行式。
原本以為這個事件的刺激已經夠大了,教訓也學到了,想不到五哥談起數年前他血壓飆高到204的情形,我原本平靜的情緒又懸了起來:當年他和LuoJie症狀發作的場景簡直如出一轍,雖然不是原班人馬,但關鍵人士都是同樣的...
從虎年起我想得改個新的迎春模式〔最好去爬山、喝茶甚麼的〕,雖然無論老少都是上帝的小孩,但不能年年都去測試安全網的界線,唯恐哪天離譜跳出了上帝手心的保護。
很高興知道LuoJie已無礙,從今起我再見到她跟五哥時的問候要改成:「你們倆這禮拜都有按時吃藥喔?」
2010年2月22日 星期一
老照片:倔強小童vs.快被勒死的長頸鹿
好多年前我第一次在JunJun房間裡看到他這張照片就很喜歡,照片裡他的小嘴和眼神都有股說不出的倔強,而左手摟住正在傻笑的長頸鹿的力道,似乎有點兒不成比例的大,感覺上好像是受到長頸鹿的連累而非得一起合照而心有不甘勒頸洩憤。
農曆年前某個晚上,我給LinLin上完課時繞到了JunJun房間,忍不住翻拍了這張照片,算是了了多年的掛念。如今相片裡的小孩已經上大二了,今天就是新學期開始的第一天,祝福他「學業猛進,闔家安寧」,也期盼昨晚因為身體不適而暫時解救這位倔強小童的羅姐早日康復。
2010年2月16日 星期二
恰到好處的天意
下午累積了幾天過量飽足的飲食,雖然外頭間斷下著不小的雨,但還是拗不過想出門的那股勁兒,我想是因為累積的熱量作怪,好幾餐都是在完全不覺得餓的情況下按照時鐘來進食,難怪連睡眠的生理時鐘也跟著亂掉。
出門前特別把縱貫線的「北上列車」放進了MP3,身外淅瀝瀝的雨聲配上演唱會歡呼喝采的人聲很有種天人合一的共鳴。戶外的低溫沒多久就失去作用,往國旗嶺的坡道上還真有不少人上山下山的,音樂好聽,步履輕鬆,雨天山林間額外的音效和氣息使這趟抗肥之行更充滿樂趣。
不一會兒就上到國旗嶺的六角亭,悠哉的坐下來看著湧起的雲霧繞著站前的新光三越大樓逐漸消失,就在這時候慘劇發生--電池沒電了!這大概是所有習慣聽著MP3運動的人最大的夢魘,原本打算走到另一個山頭再下山,突然被拔電之下不曉得該說是盡興還是掃興,於是抄最近的路下山。這時雨勢漸增,腳步也不自主的加快,想不到在距離某個急轉彎坡道大約二、三十公尺左右聽見彎道口有兩個人在大喊求助。
走近發現原來是輛雅哥的右後輪滑出彎道外緣的平台。開車的是個年紀跟我相當的人,我說我不懂開車,出力氣可以,要怎麼推你們得告訴我。而另一位老先生也是爬山路過的,背心口袋裡的收音機正大聲的播放著京劇。我想雅哥的車不就是以鋼板輕薄出名嗎?這車能有多重呢?我站在平台的下方兩手撐著車後保險桿的右端用力往上推,想不到車子竟然往上浮了幾公分。推的人自然看不到,但從老先生跟車主臉上看出他倆都鬆了口氣。
接著車主將車由原本的P檔打到N檔,這時略略感到車子有些後滑,車主突然說他想發動車子,然後加油,趁著左後輪向前的動力順勢把右後輪推上平台。第一次發動時推了大概兩秒鐘才發現車子所需的外力比我想像的大,雖然沒成功但很明顯的這辦法可行;很快的第二次發動時三個人的默契和認知已相當足夠,一鼓作氣就解了圍。
突然間又想起「相遇」這個概念,如果今天出門前記得帶上一個備用電池的話,那肯定遇不到這一幕。事實上幫助陌生人的感覺真好,萍水相逢也省得回報,恩恩相報同樣傷腦筋。我想今天下午硬是想出門的那股躁動應該是為了日行一善的天意吧。
出門前特別把縱貫線的「北上列車」放進了MP3,身外淅瀝瀝的雨聲配上演唱會歡呼喝采的人聲很有種天人合一的共鳴。戶外的低溫沒多久就失去作用,往國旗嶺的坡道上還真有不少人上山下山的,音樂好聽,步履輕鬆,雨天山林間額外的音效和氣息使這趟抗肥之行更充滿樂趣。
不一會兒就上到國旗嶺的六角亭,悠哉的坐下來看著湧起的雲霧繞著站前的新光三越大樓逐漸消失,就在這時候慘劇發生--電池沒電了!這大概是所有習慣聽著MP3運動的人最大的夢魘,原本打算走到另一個山頭再下山,突然被拔電之下不曉得該說是盡興還是掃興,於是抄最近的路下山。這時雨勢漸增,腳步也不自主的加快,想不到在距離某個急轉彎坡道大約二、三十公尺左右聽見彎道口有兩個人在大喊求助。
走近發現原來是輛雅哥的右後輪滑出彎道外緣的平台。開車的是個年紀跟我相當的人,我說我不懂開車,出力氣可以,要怎麼推你們得告訴我。而另一位老先生也是爬山路過的,背心口袋裡的收音機正大聲的播放著京劇。我想雅哥的車不就是以鋼板輕薄出名嗎?這車能有多重呢?我站在平台的下方兩手撐著車後保險桿的右端用力往上推,想不到車子竟然往上浮了幾公分。推的人自然看不到,但從老先生跟車主臉上看出他倆都鬆了口氣。
接著車主將車由原本的P檔打到N檔,這時略略感到車子有些後滑,車主突然說他想發動車子,然後加油,趁著左後輪向前的動力順勢把右後輪推上平台。第一次發動時推了大概兩秒鐘才發現車子所需的外力比我想像的大,雖然沒成功但很明顯的這辦法可行;很快的第二次發動時三個人的默契和認知已相當足夠,一鼓作氣就解了圍。
突然間又想起「相遇」這個概念,如果今天出門前記得帶上一個備用電池的話,那肯定遇不到這一幕。事實上幫助陌生人的感覺真好,萍水相逢也省得回報,恩恩相報同樣傷腦筋。我想今天下午硬是想出門的那股躁動應該是為了日行一善的天意吧。
2010年2月15日 星期一
艋舺孤舟
上週四,為了慶祝Eric通過直升高中,連同Andy三人一起去看了「艋舺」。
老師領頭帶血氣方剛的學生去看幫派電影,似乎很有點兒說不過去,於是硬想出個「看這部片為要了解歹路不可行」的說詞,只是這個強詞奪理的藉口連自己都覺得pathetic.
原本對這部電影並沒有什麼想法,不過趕巧2/9跟教會少契上課時讀了一篇頗為正面的影評,於是多了些信心。
電影一開始擺明就是以viewer friendly的角度,淺白的敘事方式很像素人編劇的手法,完全不用擔心費心複雜的解構;另一方面卻有股驚人的熟悉感,這點主要源於和導演相仿的年齡,以及國小時對艋舺隱約的印象。在「時」、「空」兩項背景知識一次到位之下,觀看這部電影甚至有如數家珍話當年的錯覺。
第一個讓我忍俊不禁的是開頭在河堤的追逐中被驚擾飛起的鴿子,這是吳宇森最迷信的票房保證,據說片中鴿子出現的數目越多,票房就越好。果然頭一個禮拜「艋舺」的票房就破億,我想在鈕承澤導演的下一部電影中鴿子還會是少不了的角色。
這個懷舊的時代所說的故事相當簡單,每個角色都一廂情願的將自己的希望投射在別人身上。主角兼主述蚊子自念書以來,從沒fit in學校這個系統,更遑論獲得友伴認同的歸屬感,因此當霸凌挑釁欺上頭來,當息事卻不得寧人的時候,入幫就成了安身立命的唯一希望,而意外的附加價值竟是從小夢寐以求的友情;和尚則將希望投射在太子身上;小凝所凝視的是未及來到的未來…,打從一開始由每個人希望的著力處就知道這部片的失落將會有多重。
地下舞廳裡當草蜢唱起譚詠麟的「愛情陷阱」,配上太子四「聳」到不行的disco舞步,我立刻想到大一時JinXing唱作俱佳演出梅艷芳的「夢伴」,那個年代就是這個味;另外一首首Air Supply朗朗上口的英文歌也是中學生最具成就感的回憶。姑且不論劇情,光是這些音樂、舞蹈、髮型和服裝就具體而微的呈現了民國七十年代的樣貌;只是今天的年輕人看到片中的扁鑽時,脫口而出的應該是「手裡劍」吧!?兩者儘管形似,但意義卻大不相同,手裡劍屬於忍者的世界,井水不犯河水;而扁鑽卻真實的存在於同學的書包當中,它可是人類世界裡的產物。
當Masa老大一出場,我只覺得這名字很耳熟,幾分鐘之後恍然想起那個渾身刺青的馬沙,以及他的自傳「錯誤的第一步」。又一次感到這樣說故事的方式還真是省時、省錢又省事,用名字cue出角色的背景與性格,全靠類比共同記憶對號入座,一名以蔽之則足矣。只是對於九年級的Andy和Eric來說,Masa就是Masa,哪裡有甚麼豐功偉績可言?
對「艋舺」始終有種說不出來的熟悉,因為懷舊的緣故不忍心稱它為cliche,只能說這樣的手法很久沒有看到了。對於「江湖」這個概念,在電影「東方不敗」裡頭,當令狐沖看盡了恩怨殺戮〔蚊子也納悶每天打打殺殺有甚麼意義〕而想退隱江湖時,徐克藉著日月神教教主任我行的口,為江湖做了個很好的詮釋:
「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又怎麼退出?」
這個概念,對艋舺來說當然再適用也不過,入幫的過程是化學上的不可逆反應,如果真的可以隨著成長、成熟全身而退的話,那所有的幫派都將淪為避禍的旋轉門。所以無論是廟口、後壁厝、太子幫或外省掛,任誰都是有進無出,至死方休。
劇末灰狼和蚊子的衝突是另一個似曾相識的高潮,彷彿「天龍八部」裡延慶太子遇上了段譽,同樣是走機關算盡、造化弄人的路線,只是延慶太子立時將希望投射在段譽身上而獲得解脫,灰狼則如其名走向loner的命運。
「艋舺」是由平埔族語直接音譯而來,意思是獨木舟,以此為片名實有著極為貼切的寓意。片中阮經天和趙又廷兩個主角都是亟欲找到同驅併行的孤舟,只可惜投射的希望錯位,註定了要在艋舺裡繼續漂流的命運。
2010年2月5日 星期五
重重疊疊的天才:縱貫線演唱會
一月29號,沾了Aki的光,一行四人去小巨蛋看了縱貫線在台北的倒數第二場演唱會。
四位縱貫線成員當中,除了對張震嶽較不熟悉外,其他三位從民國七十年代起就是主要聆聽國語流行歌曲的對象:
國中時數不清的晚上就靠著大佑的歌才甘心在一吃完晚飯後安坐在書桌前K書、做功課,首買的專輯卡帶是他1983年「未來的主人翁」,在那個沒有KTV提詞的年代裡,除了卡帶被聽到消磁、攪帶外,每首歌都可以默頌無誤;
華健的「新的方向」則是在成功嶺受訓時,每天午飯餐廳必放的歌曲,我想大概是學二連某位高階長官愛聽的緣故。華健原本的英文名字是Emil,後來在華人世界實在是紅透了天,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的大氣乾脆就以Wakin稱呼,民國七十年代後期華健的曲風可說是國語歌壇的最大公約數--鮮少遇到有人不喜歡的;
雖然印象中一直要等到陳淑樺的「夢醒時分」、辛曉琪的「領悟」和林憶蓮的「不必在乎我是誰」這些巨作狂賣後,李宗盛寫情歌的功力才倍受肯定,不經意搜尋了一下又想起早在鄭怡1983的專輯「小雨來的正是時候」當中,超hit的「結束」就是他的創作〔很不幸的,這首歌後來被用做某個止汗劑的電視廣告歌曲〕,不留心的話很容易就低估了李宗盛的資歷。
開場時光是看著剪輯過去一年間縱貫線巡迴了47個城市、50場的花絮,就覺得熱血沸騰!除了隱隱感傷這個團隊的才華幾乎可說是空前絕後,另外將近30年的耳熟能詳,很多潛意識裡說不出的情緒,都只能以懷舊統括。意外的收穫是聽到張震嶽的演唱,對照三位先輩前潮的餘韻,這波後浪則有股自閉的奔放,這種在共同專業上的忘年之交,很像是金庸在「神鵰俠侶」當中所描述的楊過與黃藥師之間的切磋與心儀,這樣的機緣遇合,恐怕又是另一項空前絕後。
大佑的表演完全是走spiritual風格,在台上一面唱一面張開雙手環繞摩娑身周的氣流,像極了教會中敬拜團受聖靈感動才會有的動作;
小李言談中出人意表的幽默讓光是聽他說就足以得到快慰,尤其自嘲中仍保留很強的天真,他之所以能夠頑強的抵抗歲月而來的老練,幽默與天真很可能是持續感人的主要原因;
華健正面、積極的形像像極了一隻happy-go-lucky的海豚,即使在忙碌的巡迴演出中,仍被愛盲協會相中成為愛盲大使,我想除了黑暗中的盲胞需要光明之外,他對憂鬱或失落的人也很有療癒力,或許這就是海豚這個形像的由來;
而阿嶽儘管是重度的尼古丁使用者,但聲音依然乾淨得很任性,原民樂天的本性很有感染力,質樸又直接。
四個人的合作紮紮實實成為一個團隊,讓「縱貫線」這四個字是名符其實的合體,而不是僅由四人各自負責一段,再簡單的串場加在一塊兒。
農曆年前買了阿嶽2007年的專輯「OK」,以黑色為主調的設計與大佑的「未來的主人翁」專輯頗為神似,有幾首更帶著渾然天成的原民風。驚喜的是這張專輯除了樣貌上讓人有所聯想之外,而且每一首歌都好聽,我想後者才是老唱片專輯的特色。
底下幾首歌是在演唱會上首次聽到的歌曲,才發現原來我們每天接受的刺激實在太多,連好好聽完一首歌的時間都沒有;如果專心的話,甚至可以頭一回聽就把歌聽到心坎裡。這裡的三首歌都有這樣的張力,儘管光靠回憶就已經取擷不盡,但縱貫線卻不吃老本,硬是推陳出新,開出新的局面。
公路〔2008年阿嶽的作品,像是「心的方向」跌跌撞撞之後的修正版〕
四位縱貫線成員當中,除了對張震嶽較不熟悉外,其他三位從民國七十年代起就是主要聆聽國語流行歌曲的對象:
國中時數不清的晚上就靠著大佑的歌才甘心在一吃完晚飯後安坐在書桌前K書、做功課,首買的專輯卡帶是他1983年「未來的主人翁」,在那個沒有KTV提詞的年代裡,除了卡帶被聽到消磁、攪帶外,每首歌都可以默頌無誤;
華健的「新的方向」則是在成功嶺受訓時,每天午飯餐廳必放的歌曲,我想大概是學二連某位高階長官愛聽的緣故。華健原本的英文名字是Emil,後來在華人世界實在是紅透了天,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的大氣乾脆就以Wakin稱呼,民國七十年代後期華健的曲風可說是國語歌壇的最大公約數--鮮少遇到有人不喜歡的;
雖然印象中一直要等到陳淑樺的「夢醒時分」、辛曉琪的「領悟」和林憶蓮的「不必在乎我是誰」這些巨作狂賣後,李宗盛寫情歌的功力才倍受肯定,不經意搜尋了一下又想起早在鄭怡1983的專輯「小雨來的正是時候」當中,超hit的「結束」就是他的創作〔很不幸的,這首歌後來被用做某個止汗劑的電視廣告歌曲〕,不留心的話很容易就低估了李宗盛的資歷。
開場時光是看著剪輯過去一年間縱貫線巡迴了47個城市、50場的花絮,就覺得熱血沸騰!除了隱隱感傷這個團隊的才華幾乎可說是空前絕後,另外將近30年的耳熟能詳,很多潛意識裡說不出的情緒,都只能以懷舊統括。意外的收穫是聽到張震嶽的演唱,對照三位先輩前潮的餘韻,這波後浪則有股自閉的奔放,這種在共同專業上的忘年之交,很像是金庸在「神鵰俠侶」當中所描述的楊過與黃藥師之間的切磋與心儀,這樣的機緣遇合,恐怕又是另一項空前絕後。
大佑的表演完全是走spiritual風格,在台上一面唱一面張開雙手環繞摩娑身周的氣流,像極了教會中敬拜團受聖靈感動才會有的動作;
小李言談中出人意表的幽默讓光是聽他說就足以得到快慰,尤其自嘲中仍保留很強的天真,他之所以能夠頑強的抵抗歲月而來的老練,幽默與天真很可能是持續感人的主要原因;
華健正面、積極的形像像極了一隻happy-go-lucky的海豚,即使在忙碌的巡迴演出中,仍被愛盲協會相中成為愛盲大使,我想除了黑暗中的盲胞需要光明之外,他對憂鬱或失落的人也很有療癒力,或許這就是海豚這個形像的由來;
而阿嶽儘管是重度的尼古丁使用者,但聲音依然乾淨得很任性,原民樂天的本性很有感染力,質樸又直接。
四個人的合作紮紮實實成為一個團隊,讓「縱貫線」這四個字是名符其實的合體,而不是僅由四人各自負責一段,再簡單的串場加在一塊兒。
農曆年前買了阿嶽2007年的專輯「OK」,以黑色為主調的設計與大佑的「未來的主人翁」專輯頗為神似,有幾首更帶著渾然天成的原民風。驚喜的是這張專輯除了樣貌上讓人有所聯想之外,而且每一首歌都好聽,我想後者才是老唱片專輯的特色。
底下幾首歌是在演唱會上首次聽到的歌曲,才發現原來我們每天接受的刺激實在太多,連好好聽完一首歌的時間都沒有;如果專心的話,甚至可以頭一回聽就把歌聽到心坎裡。這裡的三首歌都有這樣的張力,儘管光靠回憶就已經取擷不盡,但縱貫線卻不吃老本,硬是推陳出新,開出新的局面。
公路〔2008年阿嶽的作品,像是「心的方向」跌跌撞撞之後的修正版〕
2010年2月2日 星期二
deja vu
在離開PGY當天的早上,我立刻想到人力回收利用的安排:就是陪EnLin一起預備學測英文,這種deja vu的感覺跟三年前他考基測時簡直是鬼打牆般的像,只是這回剩不到兩個禮拜,而輔選的科目也由三年前的國文換成了英文。
對於語文,我的經驗發現它是一種廣泛的能力,努力學習英文的成果也會暈染到中文能力,不過考試在即,等不及緩慢的學習遷移,我想還是得找個合適的model讓EnLin練讀,希望至少在潛意識裡埋下一個寫作的基礎規模〔基模〕,這樣依樣畫葫蘆在結構上也能有三分神似。
選書時本來想找從前國文課本的作者,像是傳統的琦君或現代比較討喜的宋晶瑩,不過她們的散文篇幅都長了一些,整篇讀下來可能是見樹而不見林,也就是只記得一些佳句,卻感受不出文章的結構。後來無意間找到一本圖文並茂的好書,是畫家王傑所繪著的「畫家帶路,基隆小旅行」,這本書的文字跟畫風一樣清新,除了畫面予人心曠神怡之外〔考生很少有機會看到這麼美麗的書頁〕,配合說明的文字篇幅也夠簡明,果然是出自畫家之手,一點也不囉嗦。
每次我們碰面就從朗讀這本書的兩篇文章開始。聽著EnLin的朗誦,真的嚇了我一大跳,從這小子斷詞上所犯的錯誤就知道他完全沒有閱讀習慣,另外錯別字也是很好的鑑定依據,照理說,高三的讀者對於錯別字應該已經可以自動化的調整而無礙理解;然而只要碰到別字或誤植的贅字他一定會卡住,這點實屬不妙。不過朗讀的效果出現得很快,在讀過五、六篇之後,EnLin的口條就變得越來越順〔希望能反映在我手寫我口上頭〕,可惜後來因為時間都集中在準備英文,這本旅行小書只看了一小部分就擱下了。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歷年來英文學測考題中,許多閱讀測驗的文章已經是大學原文教科書的程度〔其實這樣的深度是合理的,許多大學生的英文程度本來就是以大一時最好,然後逐年退步〕,不過幸好這些文章在寫作上也是以教科書的角度,除了生字唬人之外,文章的用意與結構都是一個勁兒的在介紹、說明,前言疊著後語,深怕讀的人看不懂。
從高一以來EnLin在飛哥補習英文的程度這時候也漸漸顯露出來,事實上,我可能只做了一個「攪動」的動作,讓他習慣在面對許多無法確知的訊息時,仍然保持積極的態度去串聯似懂非懂的片段而達到理解。不過無論閱讀理解的鬥志有多高昂,單字還是一個關鍵,我看了補習班給的講義幾乎是「天羅地網勢」包山包海,而且攤開來至少有十幾本,要精熟這麼多本單字講義絕非一個禮拜就能做到;但因為大部分的單字從前都背過,而且EnLin有一個蠻好的特質就是絕不會被生字嚇到,尤其答題時所展現的豪氣讓人分不清是來自堅強的自信還是賭性!
除了把91到98年歷屆學測曾出現過的閱讀測驗和寫作題目先做過一遍之外,過程中我突然想到504 Absolutely Essential Words這本由Barron's所出的好書,當下就決定把單字的戰場限縮在這504個專門針對ESL測驗最核心的字彙,我想如果學習英文單字有所謂的九陰真經的話,這本書應該就是速成篇了。
為了賦予背單字的動量,我花了兩個整天把每一個單字和最典型的例句寫在空白名片卡的正面,要EnLin在讀完例句後在卡片的背面寫下由句意推測而來的中文意思。想不到原本極其枯燥的過程卻在翻、寫成堆卡片時產生了意外的挑戰與成就,僅僅四天光是利用衝刺班片段的休息時間EnLin就完成了第一輪複習。然後我們一起修正或補齊第一輪中譯部分不甚精準或空缺的卡片,再投入第二輪複習。
後來我才想起這個字卡的概念原來是多年前我曾用過一套叫做VIS-ED的卡片學習系統,只是為了考試,把原本背面的解釋簡化為中譯。由於一次只需要處理一個單字,專注程度比起一次面對一整頁二、三十個單字要高出許多。
下午考完試晚上正好是外公90歲生日,剛考完的EnLin看到我時非常天真的說:「卡片上的有考出來耶。」真希望他這一試就能考上理想的學校,因為我很難再變出什麼新的把戲了。
對於語文,我的經驗發現它是一種廣泛的能力,努力學習英文的成果也會暈染到中文能力,不過考試在即,等不及緩慢的學習遷移,我想還是得找個合適的model讓EnLin練讀,希望至少在潛意識裡埋下一個寫作的基礎規模〔基模〕,這樣依樣畫葫蘆在結構上也能有三分神似。

每次我們碰面就從朗讀這本書的兩篇文章開始。聽著EnLin的朗誦,真的嚇了我一大跳,從這小子斷詞上所犯的錯誤就知道他完全沒有閱讀習慣,另外錯別字也是很好的鑑定依據,照理說,高三的讀者對於錯別字應該已經可以自動化的調整而無礙理解;然而只要碰到別字或誤植的贅字他一定會卡住,這點實屬不妙。不過朗讀的效果出現得很快,在讀過五、六篇之後,EnLin的口條就變得越來越順〔希望能反映在我手寫我口上頭〕,可惜後來因為時間都集中在準備英文,這本旅行小書只看了一小部分就擱下了。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歷年來英文學測考題中,許多閱讀測驗的文章已經是大學原文教科書的程度〔其實這樣的深度是合理的,許多大學生的英文程度本來就是以大一時最好,然後逐年退步〕,不過幸好這些文章在寫作上也是以教科書的角度,除了生字唬人之外,文章的用意與結構都是一個勁兒的在介紹、說明,前言疊著後語,深怕讀的人看不懂。
從高一以來EnLin在飛哥補習英文的程度這時候也漸漸顯露出來,事實上,我可能只做了一個「攪動」的動作,讓他習慣在面對許多無法確知的訊息時,仍然保持積極的態度去串聯似懂非懂的片段而達到理解。不過無論閱讀理解的鬥志有多高昂,單字還是一個關鍵,我看了補習班給的講義幾乎是「天羅地網勢」包山包海,而且攤開來至少有十幾本,要精熟這麼多本單字講義絕非一個禮拜就能做到;但因為大部分的單字從前都背過,而且EnLin有一個蠻好的特質就是絕不會被生字嚇到,尤其答題時所展現的豪氣讓人分不清是來自堅強的自信還是賭性!

為了賦予背單字的動量,我花了兩個整天把每一個單字和最典型的例句寫在空白名片卡的正面,要EnLin在讀完例句後在卡片的背面寫下由句意推測而來的中文意思。想不到原本極其枯燥的過程卻在翻、寫成堆卡片時產生了意外的挑戰與成就,僅僅四天光是利用衝刺班片段的休息時間EnLin就完成了第一輪複習。然後我們一起修正或補齊第一輪中譯部分不甚精準或空缺的卡片,再投入第二輪複習。
後來我才想起這個字卡的概念原來是多年前我曾用過一套叫做VIS-ED的卡片學習系統,只是為了考試,把原本背面的解釋簡化為中譯。由於一次只需要處理一個單字,專注程度比起一次面對一整頁二、三十個單字要高出許多。
下午考完試晚上正好是外公90歲生日,剛考完的EnLin看到我時非常天真的說:「卡片上的有考出來耶。」真希望他這一試就能考上理想的學校,因為我很難再變出什麼新的把戲了。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