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不經意在網上搜尋資料,竟然找到了當年的記憶,原來是這本書的編者將文稿存放在她的MSN網頁上。在村子完工交屋前找回了這些記憶,有種奇妙的感覺。
我的安邦新村史
在進入正題之前,我想再說一點,因為這是一個生手的試驗,所有的資料就是個人生活的回憶,雖然我已經儘量避免不用第一人稱敘事,但難免還是偏重個人感受與私人生活,這樣的記錄是不可能概全的。
我所聽到對安邦最多的讚美其實是來自計程車司機,雖然它不是什麼深宅大院,卻有幾塊不小的綠地,從22弄到村口還保有一段距進,緩衝了來自馬路的喧鬧,若要選一個中性又不失虛榮的形容詞,大概就是「鬧中取靜」了吧!
以物理特徵來說,安邦的界域始終不很明顯,直到近年圍上了水泥板牆,才有個象徵性具體的區隔,但對我而言,從對小村子的心理界域就是非常清晰的:認識的小朋友有名字;不認識的同村小朋友有「弄」為座標。
兒時記趣
早在民國六十年代,村尾還是一派田園景色,有清溪,有稻田跟池塘,還有大片長滿野草高低不平的空地。
有稻田,自然就有田雞、蚱蜢跟螢火蟲;而池塘,或只是個小泥池,實在是放學後的最佳去處,不論待得多久,總會發現新玩竟兒。在那裡可以抓到蝌蚪、田雞或癩蛤蟆,金龜子、蜻蜓、蟋蜶跟人大螽斯等就更不用說了,那時巴掌長的螽斯還不時可見。
夏天的晚上吃過了飯,無論大人或是小孩總會想出去吹吹風、乘個涼,圓環就是大人們散步、交誼跟補充新資訊的最佳場所,路燈底下也是孩子最好的「夜採」自然科教室,電線桿也成了「躲貓貓」的基地,當孩子們玩得正起勁時,圓環那頭也不時會傳來:「XXX,你不要忘記你已經洗過澡了!」這樣的警告。
要是下午的雷陣雨持續到傍晚就更熱鬧了,田裡壯盛的蛙鳴,真會教人忘記所在的地方,是有六、七路公車這麼便利的交通。
我還記得剷平稻田建造的第一批公寓廣告,偌大的布條寫著「華南美好家園」飄呀飄的,看得我心裡就有氣!隱隱也覺得這樣稱心快意的日子不多了。從名稱來看,當時的廣告真是既陽春又寫實,就這樣,遊戲的稻田成了別人的家園。
每到秋天五節芒開花的時候,村尾那片綠地也就變了模樣,不過孩子是不必理會傷春悲秋的,芒草也能玩。我們總喜歡摘取芒草的花苞,尤其是被牽牛花蔓纏繞過的,因為一般的芒草花苞剝開後花穗是梳直的,但被繞過的芒花穗會呈現卷曲的效果,我們都管它叫「生力麵」。
在城市,綠地跟稻田一樣是華而不實的奢侈品,不多久也蓋上房子了。
出村入村
早期村子跟枋寮市場、中和國小等的「聯外橋樑」只有一座獨木橋,當然大馬路是有的,但捷徑就是它了,所以過獨木橋也就成為每個入學中和國小學生額外的新生訓練。
當稻田跟鄰近的綠地漸漸被用作「正途」時,我們的腿力也漸漸可以及遠,鄰近的力行社區跟圓通寺就成了新的據點。
對我們來說,圓通寺始終不是一個宗教地點,而是泛指圓通寺座落附近的那幾座山,所以常常可以聽到「爬圓通寺」這個說詞,其實就是去爬山。
等到日後越區到台北市就讀,才發現圓通寺竟然是台北近郊的名勝,因為這個發現,後來也就爬得更起勁了。
當板南鐵路的柴油火車停駛的消息寂靜地成了事實,我才驚覺再也不能聽到汽笛聲響時,拖著外甥衝出去看火車了。近距離看著火車從眼前經過,感受它的震動,曾是表妹來我們家的重要活動之一。
這段平行村子而過的鐵道,可以算得上是具體而微了,它最經典之處就是跨越了一條小河,而那段短短懸空的鐵橋就成了孩子們在獨木橋以外試身手的好地方。另外這條鐵道也是迷路時循線回家最好的指標,沿著鐵道走下去就能到家,這是台灣版的綠野仙蹤。
前瞻的設計
村裡所蓋的第一座籃球場也是一件很轟動的事,當時像這樣打磨光整的球場確實是一地難求,所以也湧進不少外邊的客人來打球,有一回我就意外地發現我的姨父跟同事們在球場上,他們是舉隊從台北市來的。
而還不識「球」滋味的小孩子們,卻愛死那兩個高高的藍框架,既可當單槓玩又可攀高;另外,籃球場也兼任溜冰場,當時直排輪刀還僅止於電影中的配備,我們穿的是成功牌溜冰鞋--一種套在鞋子外的四輪小鐵車。從家裏套好了溜冰鞋,艱苦跋涉通過粗糙的柏柚路,最後終於踏上籃球場的坦途,只感到一切的笨拙都是有代價的。
當溜冰盛行時,平常玩的遊戲也改成輪上版,比方說,溜冰紅綠燈,或是某個腳踏車的小孩拖著幾個穿溜冰鞋的小孩,繞著球場一圈一圈地兜。
到今天籃球場又變成停車場了,回頭看看,或許安邦的這座籃球場應該稱作多功能育樂中心才對。
常與變
長久以來,村子裡幾處零星的空地一直是鄰居們自闢的菜園或花園,這部份大概是從以前到現在唯一沒變的,在怡情養性之外,也頗有經濟上的實惠。黃昏時,當這些鄰居媽媽除草、澆菜回來,也帶了滿把長成的青菜,收穫部份常常是見者有分,而從左鄰右舍那兒收到的產地時蔬,吃起來更是別有滋味。
幾年前的某一個下午,我在圓環散步,那陣子村子改建的消息甚囂塵上,走著走著我才發現這兒真是個美麗的所在。七里香跟石榴花開得很盛,桑樹也枝葉茂密地伸展著,孔雀椰子更是一屏又一屏地開,迎面走來的鄰居伯伯跟騎車經過的小孩都是我所熟悉的,我知道這樣的社區拆了以後就不可能再有了,當時就想到該把一些東西寫下。
之前我所提的很多都已經是歷史,無可惜也無可能挽回,我想透過對過往的整理可以喚起許多潛隱的意念,在人親土也親的前提下,其實我們是有很大的空間可以運用的。
3 則留言:
我是四知八村的住戶,為了找尋村子舊時的面貌發現您的文章,相當感動,不知道您手邊會有四知八村改建前的照片嗎?!
Wei Ching您好,我這邊沒有四知八村的照片,因為您的社區改建的時間比安邦更早,現在叫做四知新城了,旁邊原本的公路二村拆除,變成許多長輩散步的園地,可說是非常友善的住居環境。
謝謝您,我正住在四知新城啊~
新年快樂~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