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禮拜三晚上,Yvette和Eric帶著不滿兩歲的Xander回到台北中和省親,離上次回來轉眼又過了三年,而且這次還多了個小孩,實在不得不教人感嘆時光飛逝。
儘管他們這次回來我只當了一次跟Eric一道兒吃飯的陪客,另外和Yvette喝了一晚茶,但因為捨棄了飯店而選擇住在家裡,所以晚上有許多零散的時間可以待在曲媽媽家裡看Xander耍寶,同時也有一搭、沒一搭地跟Yvette聊聊從前跟眼前的事。
我發現生命的循環實在是很奇妙,雖然跟這個中美合作的小子是初次見面,不過由於上一代或是上上代的淵源,很自然的立刻對這個小傢伙產生舅舅的情懷,下班的路上,忍不住會挑些特別的點心給他送過去,非常像是恩駿剛出生時那幾年的心情與舉動。
11月26號臨搭夜航飛機返美的那個晚上,我又過去曲媽媽家坐了好一會兒,Yvette談到這次回來早餐總會喝在美國很難找到的果汁牛奶,那也是她小時候的記憶,Xander也很愛這口味。想不到一聽到果汁牛奶四個字,那小子立刻吵著就要,我也樂得趕緊跑去便利商店買給他。
喝完牛奶之後,少爺果然心情大好,開始哼唱起無言的曲兒來,唱沒多久,原本會講幾個單詞的Xander突然把這些詞順著曲調唱出來,非常像是黃梅調的念白,就看他臉紅脖子粗賣力地唱著:「Nai Nai Car (grandma's car), Ba Ba Car (dad's car), Ma Ma Car (mom's car), Jiu Jiu Car (uncle's car)…,」我則是趕緊檢查這牛奶是不是逾期了?
在一旁看著、笑著,除了覺得這小子真是聰明外,也驚訝人類發展的神奇:說話與旋律原本像是兩個不同的channels,竟然能融合、協同成一種新的能力,誰曉得中美合作的Xander將來還會有多少令人驚異的表現,不過肯定跟果汁牛奶沒有太大的關係。
2007年11月19日 星期一
Yvette's other half? It's Eric!
昨晚跟Yvette, Eric還有曲媽媽一家人在永和的客家小館晚餐,我作陪的任務簡單又明確就是陪著Eric聊天。其實認識Eric的時間也有十年了,但始終將他當作是“Yvette的老公”,所以聊天的話題始終離不開他們兩人。
不過他倆兒的故事我早就聽得熟了,老這麼review其實溫故也沒什麼新意產生,甚至有些往事,好笑歸好笑,但再提起已有老梗的悲哀,突然我想或許應該把Eric當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延伸自Yvette的交情(某個程度,這麼多年都把他當成in-law對待)。
結果出奇的有趣,不但新話題層出不窮、更加盡興,到後來他也談到許多私人的感受,像是有子萬事足的心態,對Xander未來的計畫,以及還想再添一個寶寶。最後他看我老不試著使用無線網路,還跟我解說了WiFly跟WiMax的差異,我也發現這位人稱“大寶”的傢伙,除了很懂得享受之外,還頗有行銷跟遊說的天分。
稍稍扭轉了一下對Eric的定位,想不到像是認識一位新朋友,這種從舊識身上開發出新知的樂趣,的確很奇特,或許這也是人最有趣的地方——每個人都有不只一個面向,就待你用正確的介面相迎,很有可能會發現或發掘出全然不同的另一種契合。
不過他倆兒的故事我早就聽得熟了,老這麼review其實溫故也沒什麼新意產生,甚至有些往事,好笑歸好笑,但再提起已有老梗的悲哀,突然我想或許應該把Eric當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延伸自Yvette的交情(某個程度,這麼多年都把他當成in-law對待)。
結果出奇的有趣,不但新話題層出不窮、更加盡興,到後來他也談到許多私人的感受,像是有子萬事足的心態,對Xander未來的計畫,以及還想再添一個寶寶。最後他看我老不試著使用無線網路,還跟我解說了WiFly跟WiMax的差異,我也發現這位人稱“大寶”的傢伙,除了很懂得享受之外,還頗有行銷跟遊說的天分。
稍稍扭轉了一下對Eric的定位,想不到像是認識一位新朋友,這種從舊識身上開發出新知的樂趣,的確很奇特,或許這也是人最有趣的地方——每個人都有不只一個面向,就待你用正確的介面相迎,很有可能會發現或發掘出全然不同的另一種契合。
2007年11月5日 星期一
媽媽教我的生命智慧——閱讀張成秀自傳
兩個禮拜前的週日晚上,在Good TV頻道看到「真情部落格」專訪目前任職Google台港地區業務總經理的張成秀,她生命的故事非常精彩,尤其說起話來頗神似我當年在Silent Way工作時的老闆Nancy,果然擁有某種外文系轉戰Business女性的原型。
看完節目後,隔天下班立刻就買了她的自傳《從女工到Google台港業務經理》,不過我沒有像大姊那麼高的閱讀動力(以後一定要寫一篇探討閱讀動力學的文章):「明知手上是本好書,但因為已經擁有了,竟有股莫名的好整以暇。」深知自己的德性,於是立刻「強勢推薦」給她,至少舒緩一下買書卻不立刻捧讀的罪惡感。
果然隔天大姊就讀完還了回來,我則是帶在包裡每天就著上、下班一些零碎的搭車時間一篇、兩篇地看。上禮拜五無預警地辦公室突然要洗地跟打蠟,逮著突然多出來無法坐在電腦前的時間,就在走廊上看起書來。一面讀一面也覺得常人或許都免不了以「成敗論英雄」,如果不是因為作者當前顯赫的「Google台港業務總經理」的頭銜,而只是個平凡的職業婦女的話,我想沒有人會有興趣知道「別人的故事」。
才不過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就看完半本,下午趕著早上偷閒的進度,所以又擱下書來,直到今天早上校車因為在高速公路上大塞車,才有機會讀完整本。很強烈的一個感覺就是:原來老媽花在我身上的心血恐怕跟張媽媽不分軒輊。
我會注意到張成秀的故事,最主要是因為她提到一個名字「孔雀行」,這個位在博愛路上的高級童裝及玩具店,正是小時候過年媽媽會帶著我們去買衣服的所在,現在回想起來,也算是過了「錦衣玉食」的童年,這樣的記憶突然覺得有些沈重,很難想像在民國六十幾年的時候,家裡怎麼可能有那麼多的資源可以投在孩子身上?如果有的話,應該還有其他更需要的用途吧!
我想每位父母一定都在孩子身上留下了一些寶貴的教導跟祝福,許多時候這些珍寶要隔個數年甚至數十年,才會漸漸透出光芒,讓人不敢卻又不得不去逼視。從孔雀行的記憶,清楚地看到孩子一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STAR,而STAR的天命就是要閃耀。
看完節目後,隔天下班立刻就買了她的自傳《從女工到Google台港業務經理》,不過我沒有像大姊那麼高的閱讀動力(以後一定要寫一篇探討閱讀動力學的文章):「明知手上是本好書,但因為已經擁有了,竟有股莫名的好整以暇。」深知自己的德性,於是立刻「強勢推薦」給她,至少舒緩一下買書卻不立刻捧讀的罪惡感。
果然隔天大姊就讀完還了回來,我則是帶在包裡每天就著上、下班一些零碎的搭車時間一篇、兩篇地看。上禮拜五無預警地辦公室突然要洗地跟打蠟,逮著突然多出來無法坐在電腦前的時間,就在走廊上看起書來。一面讀一面也覺得常人或許都免不了以「成敗論英雄」,如果不是因為作者當前顯赫的「Google台港業務總經理」的頭銜,而只是個平凡的職業婦女的話,我想沒有人會有興趣知道「別人的故事」。
才不過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就看完半本,下午趕著早上偷閒的進度,所以又擱下書來,直到今天早上校車因為在高速公路上大塞車,才有機會讀完整本。很強烈的一個感覺就是:原來老媽花在我身上的心血恐怕跟張媽媽不分軒輊。
我會注意到張成秀的故事,最主要是因為她提到一個名字「孔雀行」,這個位在博愛路上的高級童裝及玩具店,正是小時候過年媽媽會帶著我們去買衣服的所在,現在回想起來,也算是過了「錦衣玉食」的童年,這樣的記憶突然覺得有些沈重,很難想像在民國六十幾年的時候,家裡怎麼可能有那麼多的資源可以投在孩子身上?如果有的話,應該還有其他更需要的用途吧!
我想每位父母一定都在孩子身上留下了一些寶貴的教導跟祝福,許多時候這些珍寶要隔個數年甚至數十年,才會漸漸透出光芒,讓人不敢卻又不得不去逼視。從孔雀行的記憶,清楚地看到孩子一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STAR,而STAR的天命就是要閃耀。
2007年10月22日 星期一
2007年10月11日 星期四
數立可貼的怪女孩
昨天國慶日的晚上,大姊跟安安回家來吃飯,飯後我陪安安讀英文,大概30多分鐘後,電話響了,我原以為是阿妹打來的,想不到不一會兒大姊竟然把電話拿上樓來說是找我的;本以為很快就能結束,想不到一講就是10分鐘,這段時間安安竟然就坐在書桌前,從背影中我隱約看到她很專心地在看著桌上的東西。
等掛了電話,我說真不好意思害她等這麼久,問她這段時間在做什麼?看見她手上拿著一本立可貼,我故意開玩笑地問:「是在數立可貼嗎?」想不到她竟然說是;我又問說那一共有幾張呢?她說大概78還是79吧!
想不到她真的數了耶!害得我覺得更不好意思。我想以後有什麼電話都等上完課再說,不然,真不曉得她又會做出什麼怪異的行為來打發等待的時間。
等掛了電話,我說真不好意思害她等這麼久,問她這段時間在做什麼?看見她手上拿著一本立可貼,我故意開玩笑地問:「是在數立可貼嗎?」想不到她竟然說是;我又問說那一共有幾張呢?她說大概78還是79吧!
想不到她真的數了耶!害得我覺得更不好意思。我想以後有什麼電話都等上完課再說,不然,真不曉得她又會做出什麼怪異的行為來打發等待的時間。
讓航空公司頭大的好客人
早上等交通車的時,讀到長庚生技董事長楊定一談到他的好友親眼目睹關於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的一則小故事:
在一次航行途中,當空服員詢問德蕾莎修女用餐菜色的選擇時,修女反問空服員是否可將她的餐點折換成現金捐給幫助窮人的機構,機上的其他乘客聽了相當感動,紛紛做出同樣的要求,最後全機的乘客都做了相同的決定。
雖然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但那位見證到整個過程的友人一生受到感動,不斷地把這則故事與新朋友分享,在分享中,這份愛也不斷地流傳出去。只要發心、有願,有許許多多的機會是可以行善的。
在一次航行途中,當空服員詢問德蕾莎修女用餐菜色的選擇時,修女反問空服員是否可將她的餐點折換成現金捐給幫助窮人的機構,機上的其他乘客聽了相當感動,紛紛做出同樣的要求,最後全機的乘客都做了相同的決定。
雖然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但那位見證到整個過程的友人一生受到感動,不斷地把這則故事與新朋友分享,在分享中,這份愛也不斷地流傳出去。只要發心、有願,有許許多多的機會是可以行善的。
2007年10月7日 星期日
作自己的援救
今天大部分的人認為自尊(self-esteem)能夠靠別人授與給我們,這種誤導的想法確實導致許多光怪陸離的現象,像是:班級不打成績(免得傷害學生的自尊)或者不對作品訂立佳作、優勝的標準(standard for excellence),我甚至還聽過在賓州小聯盟球團希望棒球比賽的時候能夠廢掉計分板,因為它會傷害輸球隊伍孩子的自尊。
當我們誤將嬌寵溺愛和灌注自尊這兩者混為一談時,我們其實在鼓勵教養出一群既敏感又毫無內在力量(inner strength)的年輕人;終有一刻,當這群明明是低度成就卻被過度褒揚的孩子要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上生存、拼搏時,他們只會感到困惑、恐懼和無能為力。
我們一直沒有教導孩子怎麼去增強、鍛鍊以及信任自己的心志意念(mind),因為從一開始我們就把自尊的定義給弄擰了!自尊的本質在於信任個人的心志意念,並且確信每個人都值得幸福、快樂。自尊的價值不僅在於它讓我們覺得更好(feel better)的這個事實,更在於它讓我們活得更好(live better)--更富智計且合適地回應機會與挑戰。
在作家兼心理治療師Nathaniel Branden博士的著作中有兩個很重要的觀念,他們影響且幫助我甚多:第一,你無法離開一個你從來沒有到過的地方;第二,不會有人來救你。
我曾以為能「逃離」一切我所恐懼的想法以及對自己的信念,但這麼做只會創造更深的內在恐懼與衝突,我真正需要做的其實是把所有的恐懼攤在陽光下,並且解開箇中的神秘。一旦我開始有系統地這麼做,我便有能力拆卸那些恐懼,就好像爆裂物拆除小組在拆一個炸彈一樣。
接受並且完全瞭然那些恐懼--也包括他們所導致的自我破壞行為--正是「我從來沒有到過的地方」,一旦我進到那兒,我就有可能離開。
這個「不會有人來救你」的觀念更加駭人而難以接受!對於這個「沒有人會來將我從困境中拯救出來」的想法,或許我永遠都無法接受,它聽起來太像是遺棄了,並且跟我所有童年時的觀念全都抵觸;但Branden博士卻讓我瞭解:如果看重獨立和自我職責(self-responsibility)勝於倚靠他人的話,我可以過得更加快樂並且成效益彰。
當你接受「不會有人來救你」這個觀念時,它其實是個非常強有力的時刻,因為正意謂著自此有「你」就足矣!不需要再等誰來。你只靠自己就能搞定你的問題,就廣義而言,你對人生來說是適足的,你能夠成長、茁壯並且產生不假外求的快樂。
而看似矛盾卻無悖地,惟有從那獨立的位置開始,才能建立真正卓越的關係,因為他們不是立基於依賴和恐懼,而是根據相互的獨立與愛。
在溫哥華的一次研討會後,我收到一卷學員錄給我的單曲卡帶,他希望我能聽一聽因為那首歌讓他想起我所給予他們團隊在自尊上的教導。那首歌是現場演出版本,由民謠二重唱Sonny Terry和Brownie McGee所唱的<Love, Truth and Confidence>,歌詞是關於我們傻呼呼地追逐愛情並嘗試發現終極的真相,然而卻忽略了某個對於我們的快樂至關重大的事物:自信。這首歌的副歌部分是這麼唱的:
「愛情與真相,你能找得到,任何地方,無論何處,任何時刻
但你只得說「別了」,一旦自信離開,任何事物都失去意義。」
從自信的基礎上,你才找得到愛情與真相。獨立並不是自私,事實上,真正的自尊提供了必要的內在力量(inner strength)來創造一個給予、關愛的生命。試看看一旦你接受「不會有人來救你」,你的生活會有多大的改善;試看看一旦你開始慶祝「你就足矣」這個消息,你的自我動機程度會有多大的提升。
當我們誤將嬌寵溺愛和灌注自尊這兩者混為一談時,我們其實在鼓勵教養出一群既敏感又毫無內在力量(inner strength)的年輕人;終有一刻,當這群明明是低度成就卻被過度褒揚的孩子要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上生存、拼搏時,他們只會感到困惑、恐懼和無能為力。
我們一直沒有教導孩子怎麼去增強、鍛鍊以及信任自己的心志意念(mind),因為從一開始我們就把自尊的定義給弄擰了!自尊的本質在於信任個人的心志意念,並且確信每個人都值得幸福、快樂。自尊的價值不僅在於它讓我們覺得更好(feel better)的這個事實,更在於它讓我們活得更好(live better)--更富智計且合適地回應機會與挑戰。
在作家兼心理治療師Nathaniel Branden博士的著作中有兩個很重要的觀念,他們影響且幫助我甚多:第一,你無法離開一個你從來沒有到過的地方;第二,不會有人來救你。
我曾以為能「逃離」一切我所恐懼的想法以及對自己的信念,但這麼做只會創造更深的內在恐懼與衝突,我真正需要做的其實是把所有的恐懼攤在陽光下,並且解開箇中的神秘。一旦我開始有系統地這麼做,我便有能力拆卸那些恐懼,就好像爆裂物拆除小組在拆一個炸彈一樣。
接受並且完全瞭然那些恐懼--也包括他們所導致的自我破壞行為--正是「我從來沒有到過的地方」,一旦我進到那兒,我就有可能離開。
這個「不會有人來救你」的觀念更加駭人而難以接受!對於這個「沒有人會來將我從困境中拯救出來」的想法,或許我永遠都無法接受,它聽起來太像是遺棄了,並且跟我所有童年時的觀念全都抵觸;但Branden博士卻讓我瞭解:如果看重獨立和自我職責(self-responsibility)勝於倚靠他人的話,我可以過得更加快樂並且成效益彰。
當你接受「不會有人來救你」這個觀念時,它其實是個非常強有力的時刻,因為正意謂著自此有「你」就足矣!不需要再等誰來。你只靠自己就能搞定你的問題,就廣義而言,你對人生來說是適足的,你能夠成長、茁壯並且產生不假外求的快樂。
而看似矛盾卻無悖地,惟有從那獨立的位置開始,才能建立真正卓越的關係,因為他們不是立基於依賴和恐懼,而是根據相互的獨立與愛。
在溫哥華的一次研討會後,我收到一卷學員錄給我的單曲卡帶,他希望我能聽一聽因為那首歌讓他想起我所給予他們團隊在自尊上的教導。那首歌是現場演出版本,由民謠二重唱Sonny Terry和Brownie McGee所唱的<Love, Truth and Confidence>,歌詞是關於我們傻呼呼地追逐愛情並嘗試發現終極的真相,然而卻忽略了某個對於我們的快樂至關重大的事物:自信。這首歌的副歌部分是這麼唱的:
「愛情與真相,你能找得到,任何地方,無論何處,任何時刻
但你只得說「別了」,一旦自信離開,任何事物都失去意義。」
從自信的基礎上,你才找得到愛情與真相。獨立並不是自私,事實上,真正的自尊提供了必要的內在力量(inner strength)來創造一個給予、關愛的生命。試看看一旦你接受「不會有人來救你」,你的生活會有多大的改善;試看看一旦你開始慶祝「你就足矣」這個消息,你的自我動機程度會有多大的提升。
(這些標籤為「自我激勵」的文章譯自於手邊蠻有看頭的小品。)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