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的劇碼是由「甘露寺」、「討荊州」和「臥龍弔孝」三段所組成的「瑜亮鬥智」,不難看出選擇這些段子主要是為了表現李寶春的能耐:在「甘露寺」中他飾演的是喬玄,在「討荊州」裡他演的是武打吃重的周瑜,等到了「臥龍弔孝」時,他又演起諸葛亮來,確實開了眼界、飽了眼福。由於這三段加起來時間超過三小時,可說是為辜公亮基金會做足了面子,以後再要看到這樣演出的機會可能不大。
「瑜亮鬥智」中的三個關鍵人物,左起:張飛、吳國太(孫權之母)、孫權。
屢屢被諸葛亮計勝一籌而氣死的小周郎周瑜。
兔死狐悲,名為弔孝、實為驗屍的孔明。
連看了三天的京劇,證明先前的懷疑:果然養出了個戲迷,京劇真的要算是容易親近的表演藝術。三天以來在觀眾席中也見到不少熟悉的面孔,像是郝柏村(全勤獎)、辜成允、張忠謀、李永萍、徐薇、張大春父子、許水德、馬以南、李國修、王月、樊光耀等人(族繁不及備載)也都到場,算是預料之外的趣味。
2009年6月16日 星期二
戲迷養成日記2/3:老故事搬上台
5/30是三個短的段子,分別是「遇太后」、「昭君出塞」和「搜孤救孤」。
「遇太后」講的是貍貓換太子的故事,從前邵氏曾根據這故事拍了電影「宋宮秘史」,所以一點兒也不陌生,自然很容易入戲。
飾演包拯的楊燕毅今天才首次登場,鏗鏘的聲線有如金石般高亢宏亮,大花臉的唱腔更是破空激盪,與翟墨所飾演遭受誣陷而流落民間的李宸妃往來智問巧答,尋根究底後復拾君臣恩義,兩人的唱工皆是明快清朗,應和著劇情的水落石出尤其令人稱快!
「遇太后」,太后(翟墨飾演)
「遇太后」,包拯(楊燕毅飾演)
在「昭君出塞」中,黃宇琳的扮相仍不失其知性,卻又增加了倔強與不平,極為難得的是這齣戲動作甚多,從第一天黃扮遼太后出場時就注意到左腕上還包著繃帶(後來在網上查到她在四月下旬出了一場車禍的新聞),不過絲毫沒影響演出的品質,無論騰躍滾翻都精準到位,負傷演出的難度更顯可貴,當然,Live演出除了驚險之外,一旦做成了所獲得肯定的掌聲也格外熱烈。
「昭君出塞」,如彩蝶翩舞的昭君(黃宇琳飾演)。
對於「昭君出塞」,辜懷群也有她「戲如人生」的聯想:
「近年,我們又看到王昭君了:迫於無奈,遠嫁他鄉,她的名字叫做『外籍新娘』。我們這個『番邦』要給『昭君』什麼希望,他們才能安心的管這裡叫『故鄉』?」
「搜孤救孤」講的則是趙氏孤兒的故事,巧的是這個故事除了在元曲選中讀過之外,也看過邵氏的電影版:程嬰為趙盾門客,為了挽救趙盾家唯一的血脈,於是跟好友公孫杵臼計議,一人捨子,一人捨身,以免除奸臣屠岸賈對趙盾遺腹子的追殺。 由李寶春飾演程嬰,李侑軒飾演公孫杵臼。
在第二天的演出中,無論是在唱腔和作工上年輕的李侑軒都愈見沈穩,即使夾在李寶春和楊燕毅之間也不顯遜色。
「搜孤救孤」(趙氏孤兒)之程嬰,李寶春飾演。
「搜孤救孤」(趙氏孤兒)之程夫人,陳晨飾演。
「搜孤救孤」(趙氏孤兒)之屠岸賈(左,楊燕毅飾演)及程嬰(李寶春飾演)。
對於這三個原已熟悉的故事改由京劇方式詮釋,更加深其意境與感受。
「遇太后」講的是貍貓換太子的故事,從前邵氏曾根據這故事拍了電影「宋宮秘史」,所以一點兒也不陌生,自然很容易入戲。
飾演包拯的楊燕毅今天才首次登場,鏗鏘的聲線有如金石般高亢宏亮,大花臉的唱腔更是破空激盪,與翟墨所飾演遭受誣陷而流落民間的李宸妃往來智問巧答,尋根究底後復拾君臣恩義,兩人的唱工皆是明快清朗,應和著劇情的水落石出尤其令人稱快!
「遇太后」,太后(翟墨飾演)
「遇太后」,包拯(楊燕毅飾演)
在「昭君出塞」中,黃宇琳的扮相仍不失其知性,卻又增加了倔強與不平,極為難得的是這齣戲動作甚多,從第一天黃扮遼太后出場時就注意到左腕上還包著繃帶(後來在網上查到她在四月下旬出了一場車禍的新聞),不過絲毫沒影響演出的品質,無論騰躍滾翻都精準到位,負傷演出的難度更顯可貴,當然,Live演出除了驚險之外,一旦做成了所獲得肯定的掌聲也格外熱烈。
「昭君出塞」,如彩蝶翩舞的昭君(黃宇琳飾演)。
對於「昭君出塞」,辜懷群也有她「戲如人生」的聯想:
「近年,我們又看到王昭君了:迫於無奈,遠嫁他鄉,她的名字叫做『外籍新娘』。我們這個『番邦』要給『昭君』什麼希望,他們才能安心的管這裡叫『故鄉』?」
「搜孤救孤」講的則是趙氏孤兒的故事,巧的是這個故事除了在元曲選中讀過之外,也看過邵氏的電影版:程嬰為趙盾門客,為了挽救趙盾家唯一的血脈,於是跟好友公孫杵臼計議,一人捨子,一人捨身,以免除奸臣屠岸賈對趙盾遺腹子的追殺。 由李寶春飾演程嬰,李侑軒飾演公孫杵臼。
在第二天的演出中,無論是在唱腔和作工上年輕的李侑軒都愈見沈穩,即使夾在李寶春和楊燕毅之間也不顯遜色。
「搜孤救孤」(趙氏孤兒)之程嬰,李寶春飾演。
「搜孤救孤」(趙氏孤兒)之程夫人,陳晨飾演。
「搜孤救孤」(趙氏孤兒)之屠岸賈(左,楊燕毅飾演)及程嬰(李寶春飾演)。
對於這三個原已熟悉的故事改由京劇方式詮釋,更加深其意境與感受。
戲迷養成日記1/3:文、藝同趣看京劇
五月中無意間在廣播中聽到李寶春老師接受訪問,介紹他與辜公亮文教基金會今年度的春季公演。
一直以來對於京劇就有很深的好奇,怪的是從來沒想過要好好坐下來聽上一齣,甚至連電視上錄影的節目也沒看過,有趣的是,我心裡一直確定我是個京劇愛好者。在此之前這輩子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接觸到京劇的經驗是在國中的時候,有一回全班被帶到國軍文藝中心去看戲(等長大後回想起這一段,很陰謀論的懷疑是因為賣座不好,所以派文藝中心附近的學生去填空),那是齣叫做「青石山」的武戲,內容已經完全不記得了,只記得武打得很精彩。
今年五月底的最後四天剛好遇上端午連假,突然有個念頭︰如果能連看它三天精彩的演出的話,也算是難能的經驗,而且讓「窩在家休假」的附加價值提到最高點。訂票的時候才發現看京劇實在是個實惠的娛樂,更增加我對它的好感。
這是三天的節目表(照片為李寶春在「甘露寺」中所扮演的老相國喬玄〔大喬、小喬之父〕)。
「好老戲」(好戲+老戲=好老戲 )已經唱了好幾年了,跟這名字取得好一定有關,簡單、樸實的三個字說明了裡頭只有經典。「好」、「老」、「戲」這三個字應該出自董陽孜之手。
5/29第一場當然是壓場之作,演出的是全本的「四郎探母」。楊家將的故事早就耳熟能詳,剛開場只不過是文、武場的絲竹鑼鼓點子就讓人精神為之大振,細緻的編奏儼然是一場獨立的表演。
首先出場的是陳晨飾演的遼國鐵鏡公主,扮相跟身段都是艷光照人,一開口更是聽得人眉花眼笑的,名副其實的令人驚艷! 後來我仔細讀了一下節目表,發現原來舞台燈光是留洋Standford大學的碩士,也難怪能將舞台上每一個角落都立體托出。
接著是李寶春飾演的駙馬出場了,雖然不懂京劇,但我想所有靠聲音吃飯的專業人士(不拘是流行樂歌手或是新聞主播)他的聲音一定要有很高的辨識度,李寶春的中音厚實,咬字帶著特殊的儒雅貴氣,一經入耳絕對難忘,尤其陸續當年輕一輩的演員同場時,只要李一開口,總是能予人「順耳」的妥帖。
李寶春所飾演的駙馬木易。
這次雖然演出全本的四郎探母,但劇本更添了些新的橋段,有趣的是,儘管完全不知道這戲本來的面貌,但新的東西無論加得如何巧妙,總覺很有痕跡,我想主要是因為兩者有著完全不同的底蘊(infrastructure),油水再怎麼搖晃,最終還是會清楚的隔為兩層,現場雖然有年輕一輩的觀眾,但為了現代化而傷到了經典的紋脈實屬可惜。
演出蕭太后的是台灣當家青衣黃宇琳,從我這外行人的眼中看來,黃宇琳也是天生的演員,她的扮相不但好看,而且隱隱透露出知性的感覺,也難怪在隔天及後天能演好出塞的昭君以及三國的小喬。
黃宇琳飾演蕭太后。
另一個讓現場觀眾期待的角色是飾演佘太君的翟墨,她的中音渾厚卻清亮,我最怕聽到好像喉嚨裡卡住老痰的「濁厚」聲音,翟墨的聲音雖是初聞,卻是異常的乾淨,同樣屬於辨識度極高且一聽就順耳的色質。
幾位台灣新生一代的演員像是飾演楊六郎的李侑軒,儘管神色跟台風不夠篤定,但聲音卻相當好,可能得靠多登場磨練;飾演楊宗保的趙揚強當晚應該是最悶的一個,他的聲音出了很大的狀況,讓原本四郎與佘太君會面前醞釀的鋪陳多了幾分莫名其妙的詭異。
盜令返回宋營探母的楊四郎(李寶春)。
在節目表中,也讀到辜懷群講戲的文章,她不僅懂戲,而且敏於看出戲與人生的相連。在「四郎探母」中,遼國的鐵鏡公主因為不捨見到駙馬憂悶思親,而協助盜取金鈹箭好讓楊四郎出關探母;辜懷群很貼切的為許多類似鐵鏡公主的台灣女性找到了互通,她描寫早些年兩岸剛開放探親的場景,讓人一目了然當中的捨得與忍得︰
「那些帶著大包小包飛回大陸探望父母與妻兒的人,哪位不是某種程度的楊四郎?那些忐忑著心情幫著老公採買打包、送他回鄉與前妻相會的台灣婦女,哪位不是某種程度的鐵鏡公主?有惻隱之心者,常獲喜愛;所以鐵鏡公主雖是個『番女』,歷來獲得觀眾的讚美。戲,是人生之鏡,壓縮了歲月,映照出世情。」
散場時,我發現對於原本僅有個朦朧輪廓的「四郎探母」,有著很深刻的感觸,不光是情節,連唱詞也印象深刻,感受到戲劇教化人心的力量;而受教的關鍵在於專注,唯有在引人入勝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用上將近三小時的唱、作、唸、打多重的文、藝、趣編碼,讓這個故事的內容與性情深植在觀眾的心中。
一直以來對於京劇就有很深的好奇,怪的是從來沒想過要好好坐下來聽上一齣,甚至連電視上錄影的節目也沒看過,有趣的是,我心裡一直確定我是個京劇愛好者。在此之前這輩子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接觸到京劇的經驗是在國中的時候,有一回全班被帶到國軍文藝中心去看戲(等長大後回想起這一段,很陰謀論的懷疑是因為賣座不好,所以派文藝中心附近的學生去填空),那是齣叫做「青石山」的武戲,內容已經完全不記得了,只記得武打得很精彩。
今年五月底的最後四天剛好遇上端午連假,突然有個念頭︰如果能連看它三天精彩的演出的話,也算是難能的經驗,而且讓「窩在家休假」的附加價值提到最高點。訂票的時候才發現看京劇實在是個實惠的娛樂,更增加我對它的好感。
這是三天的節目表(照片為李寶春在「甘露寺」中所扮演的老相國喬玄〔大喬、小喬之父〕)。
「好老戲」(好戲+老戲=好老戲 )已經唱了好幾年了,跟這名字取得好一定有關,簡單、樸實的三個字說明了裡頭只有經典。「好」、「老」、「戲」這三個字應該出自董陽孜之手。
5/29第一場當然是壓場之作,演出的是全本的「四郎探母」。楊家將的故事早就耳熟能詳,剛開場只不過是文、武場的絲竹鑼鼓點子就讓人精神為之大振,細緻的編奏儼然是一場獨立的表演。
首先出場的是陳晨飾演的遼國鐵鏡公主,扮相跟身段都是艷光照人,一開口更是聽得人眉花眼笑的,名副其實的令人驚艷! 後來我仔細讀了一下節目表,發現原來舞台燈光是留洋Standford大學的碩士,也難怪能將舞台上每一個角落都立體托出。
接著是李寶春飾演的駙馬出場了,雖然不懂京劇,但我想所有靠聲音吃飯的專業人士(不拘是流行樂歌手或是新聞主播)他的聲音一定要有很高的辨識度,李寶春的中音厚實,咬字帶著特殊的儒雅貴氣,一經入耳絕對難忘,尤其陸續當年輕一輩的演員同場時,只要李一開口,總是能予人「順耳」的妥帖。
李寶春所飾演的駙馬木易。
這次雖然演出全本的四郎探母,但劇本更添了些新的橋段,有趣的是,儘管完全不知道這戲本來的面貌,但新的東西無論加得如何巧妙,總覺很有痕跡,我想主要是因為兩者有著完全不同的底蘊(infrastructure),油水再怎麼搖晃,最終還是會清楚的隔為兩層,現場雖然有年輕一輩的觀眾,但為了現代化而傷到了經典的紋脈實屬可惜。
演出蕭太后的是台灣當家青衣黃宇琳,從我這外行人的眼中看來,黃宇琳也是天生的演員,她的扮相不但好看,而且隱隱透露出知性的感覺,也難怪在隔天及後天能演好出塞的昭君以及三國的小喬。
黃宇琳飾演蕭太后。
另一個讓現場觀眾期待的角色是飾演佘太君的翟墨,她的中音渾厚卻清亮,我最怕聽到好像喉嚨裡卡住老痰的「濁厚」聲音,翟墨的聲音雖是初聞,卻是異常的乾淨,同樣屬於辨識度極高且一聽就順耳的色質。
幾位台灣新生一代的演員像是飾演楊六郎的李侑軒,儘管神色跟台風不夠篤定,但聲音卻相當好,可能得靠多登場磨練;飾演楊宗保的趙揚強當晚應該是最悶的一個,他的聲音出了很大的狀況,讓原本四郎與佘太君會面前醞釀的鋪陳多了幾分莫名其妙的詭異。
盜令返回宋營探母的楊四郎(李寶春)。
在節目表中,也讀到辜懷群講戲的文章,她不僅懂戲,而且敏於看出戲與人生的相連。在「四郎探母」中,遼國的鐵鏡公主因為不捨見到駙馬憂悶思親,而協助盜取金鈹箭好讓楊四郎出關探母;辜懷群很貼切的為許多類似鐵鏡公主的台灣女性找到了互通,她描寫早些年兩岸剛開放探親的場景,讓人一目了然當中的捨得與忍得︰
「那些帶著大包小包飛回大陸探望父母與妻兒的人,哪位不是某種程度的楊四郎?那些忐忑著心情幫著老公採買打包、送他回鄉與前妻相會的台灣婦女,哪位不是某種程度的鐵鏡公主?有惻隱之心者,常獲喜愛;所以鐵鏡公主雖是個『番女』,歷來獲得觀眾的讚美。戲,是人生之鏡,壓縮了歲月,映照出世情。」
散場時,我發現對於原本僅有個朦朧輪廓的「四郎探母」,有著很深刻的感觸,不光是情節,連唱詞也印象深刻,感受到戲劇教化人心的力量;而受教的關鍵在於專注,唯有在引人入勝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用上將近三小時的唱、作、唸、打多重的文、藝、趣編碼,讓這個故事的內容與性情深植在觀眾的心中。
2009年6月6日 星期六
偷得考期半日閒
Michael期末考當中卡了個週末,自從上學期總成績不盡如他老爸意,甚至還上演世紀歹戲「休學當兵」的爛戲碼(WP果然是年輕時看多了「莒光日」,以致於所有的劇情發展都非常predictable)後,這學期無論是外婆或是我這個舅舅見到他的問候語全改成「功課沒問題吧?」
期末考前一週開始我就接到這小子好幾通電話,還沒考之前是緊張、焦慮得不知所措,等考了第一科、第二科之後,接到的就都是「報平安」了,有幾科成績還挺不錯的。Ashley在去澳洲前留下了招待券,看到恩駿上、下學期的表現判若兩人,於是選在週末時約了他還有他外婆三個人一起去吃牛排。
只是原本好好的一個週六中午聚餐,這小子竟然遲到五十分鐘,不免打壞了些興頭,這也是我對於時下年輕人非常不解的地方。後來在上菜前忍不住說了他幾句,尷尬中拍下了這張照片;不過等到上菜的時候緊張的氣氛就解除了,這小子幾乎吃了完整的兩個主餐跟甜點(他自己的又加上外婆的),除了跳過當天的晚餐外,據阿妹說他連隔天的早餐也沒吃就出門了。
這張照片真實的記錄下當時的尷尬,我想下次再約這小子吃飯,要把時間提前一個小時換他來等等我們。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