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一月剛上班沒幾天的某個中午,GuoQing帶著YueSheng到內湖來找我,希望能幫忙寫點東西登在剛創刊的雜誌上。
一直以來對寫作都有很大的信心,不過那是「練習球員」式的信心,真的要拿出來見人,立刻覺得心虛;不過另一方面也想試試看自己的能力,反正都是熟朋友了,說好真的寫不來的話不需要應酬,隨時換人寫過。
從十一月開始,每個月月中是交稿日,這個專欄立刻讓我更敏銳的生活,希望能發掘有意思的題材。第一篇還是處於「自說自話」的部落格式文章;十二月份第二篇剛好碰到PISA成績公布,台灣的中學生在國際閱讀排名退步,於是聯想到故事基模這個主題;第三篇正好趕上開年,一個老早就發現的時間現象正好趁此時節整理成文。
有趣的是,一千兩、三百字的文章往往要寫上一個週末,而且還不包括之前決定主題的工夫。通常我會先預定一個方向,慢慢醞釀將近一個禮拜,在這個星期當中將陸續聯想到的概念筆記下來,當分量差不多足夠了再開始架構。
真正開始寫作的過程也很有趣,常常感覺文章本身是個有機體,它自己會長出枝節或插曲,有時恰到好處的靈感真的有「神來之筆」的慨嘆!寫好的第一稿只能算是把概念集中到WORD檔而已,裡面有非常多邏輯不明或語焉不詳的問題,每次看著自己剛寫好的文章就很心虛,如果現在要我去考學測的話,國文作文大概只能拿到三級分吧!
第一稿放上一夜、好好的睡完一覺之後,再重新讀一遍會發現有很多鬆散的連結或是論述薄弱的地方,除了修改、調整為正確的順序外,也刪除一些過於囉唆的橋段,到這兒結構大約確定了。擺個半天、一天後再看,這時候就可以進入修辭階段,細微的調整文章的音韻和口氣。
交稿前再把文章寄給Kelly取其讀者的觀點,對她來說這應該不是件愉快的事,因為至此還是有一些「如鯁在喉」的描述,有些部分的描述還是有吐氣不順的問題。我想請她幫著看頗有結伴走夜路的味道,主要是希望能借個膽。在收到Kelly的回饋後,還會再擺上一個晚上,隔天再看的時候總還是有需要更改的地方。要不是因為交稿期限,否則改稿可以遙遙無期的改下去。
開始寫專欄後,不斷會想起從前碩士班指導教授說過的一句話:「我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慢慢cook出來的。」誠然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