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一些有關體驗經濟主題的資料,突然想起近幾年來在捷運上的讓座經驗。
不曉得是因為不服老或不服輸的精神,在捷運擁擠的車廂中如果要讓座給長輩、孕婦或小孩的成功率都不是太高,婉拒的理由千篇一律都是:「沒關係,我(們)很快就下車。」據我冷眼旁觀,有一半以上至少又坐了五、六站(換算時間應該是12分鐘)才下車,當中有些人在踏出車門前還會轉頭跟我眼光交會,這些乘客最讓我懷疑:「是真的到站了嗎?還是發現了我在觀察,不得已只好下車自圓其說?」
我想原本善意的舉動反而惹得萍水相逢的人無謂的緊張,實非我所願;後來我琢磨出一句話非常管用,在對方婉拒之後,我會追加一劑:「還是坐著好,坐著比較安全。」我想看在「安全」的份上,總不好再任性「逞強」,想要試試意外的傷害到底有多嚴重吧!?
想不到不過是一句話,竟然大大提高了入座機率,看來無論是趨之以利或避之以害,還是要投其所好為先。
2010年4月7日 星期三
2010年4月2日 星期五
以學習之名:師生之間的第三者
…如果學生成天要花上八、九小時的時間,和一群沒有信心與魄力能教好他們的老師同處一室、虛應故事的話,他們所接受的會是怎樣的一種身教與價值呢?除了無助與無望外,要不了多久可能就需要靠百憂解了…
台灣第一家顧問公司
很難想像因為幫著修改一篇文章而想起了許多的往事,可能是因為誤打誤撞遇到了Aven這群理想到近乎瘋狂的顧問級人士,也許是剛好讀到高鴻傑在聯副上連載的小說「企業少林」,當然,一切都源於自己從小對「師」跟「道」這兩個詞的概念,總之,在不經意串連之下,發現了台灣最早的顧問公司,並且印證案主與顧問之間如果只是一相情願的話,註定逃不過失敗的命運。
我所謂台灣最早的顧問公司,補習班絕對當之無愧,它從提高學業表現的「補救教學」起家,很快的就衍生出炫目的前三志願保證班、第一志願保證班,甚至在基測放榜、高一開學前就推出醫科先修班,穩坐「領導教學」的龍頭;只是補習班與學生之間的問題和顧問與企業之間的關係都是一樣的,前者所提供的願景和設定並非照著後者的樣貌及實底,許多動人的願景往往只是一相情願的設定,任何關係當中如果不是兩相情願的話,絕對是不舒坦也難以持續。
先聲、定調、奪帥
每年學測、基測、指考當天的傍晚,各家新聞記者守著的是各大補習班,由他們向考生及家長詮釋一切,儼然是教育院長在做政策預報。反而是明星學校第一線的國三或高三的老師們,似乎也樂得接受自己「當局者迷」的角色,不多深究以免自取其辱;而教育部對於補習班越俎代庖的發言也沒個擔當,任憑補教業者先聲奪人,直可喻為地下電台對教育電台的蓋台,兩者皆荒謬得可以。
最有意思的是,打開前不久才公布學測滿級分學生的學習紀錄,許多都是從不補習的「奇才」,按理說這些奇才學習的輸入主要應該是來自於學校課堂,正是可以大大表彰師生關係的契機,結果只見幾位校長官樣的與學生一同拍照,對於他們的好成績,學校方面似乎過謙得不敢居功,或者根本就自知關鍵只在學生本身。
老師會如此的自廢武功,於教學承擔上江河日下,幾乎已經是今日的為師之道,對於屢屢來自各方的造次與試探,非但不見教學的正主兒—學校師長以及掌管百年大計的部門,有什麼不平之鳴,反而一派「自由市場,人各有志」的澹泊。學校失去「教學專賣」的地位也有二、三十年了,只是一年年過去,從沒有哪所學校的師長敢以自己的教學品質向補習班挑戰,自甘為B咖的結果就是連個咖都挨不上,如今連「教學專業」的地位也保不住了。
捨我其誰V.S.無效人力
事實上連國家也不把學校老師當回事。跟丁丁同樣屬於一表人才的斌斌,在今年兒童節前硬是宣布今年兒童節連假沒有功課,放完假也不准考試,完全不把教育當成專業的指導,市長也覺得個人的見地高過全市所有的老師,不僅流露執政官員的傲慢,學校老師信譽低落的程度也可見一斑。
在市場競爭與政治操作下,或許可以把老師打趴在地上,以便從原本的平衡當中擠壓出利益來,只是很弔詭的一點:師生是不可切割的,當老師趴在地上的時候,學生勢必會被拖累。試著想想以下這個情景:「如果孩子成天得花上八、九小時的時間和一群沒有信心與魄力能教好他們的老師同處一室、虛應故事的話,他們所接受的會是怎樣的一種身教與價值呢?除了無助與無望外,很快就得用上百憂解了。」
我想起多年前學校的英文老師發現我補習時的表情,突然間上課時的應答似乎變得不再那麼有趣,當時老師對於「把學生教好」這件事有著理直氣壯的擔當,在發現師生之間竟然有第三者的時候,對於彼此的信任必然是很大的傷害,現在回想起來,老師好像認為自己的教學就等於學生的學習,所以當得知學生有了「外遇」時即難掩受到背叛的惱怒,我感覺好像一巴掌呼在一個無辜的人的臉上;而今天的老師,一開始就認定學生在校外有第三者,所以教學上自然少了「捨我其誰」的擔當,無視於「傳道、授業、解惑」的天職,也難怪如今上補習班已是天經地義的事。
只是少了承擔的心志,跟一群無效的人力窮攪和,這可稱不上是「學習」!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