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六早上跟幾個朋友約著吃brunch,風和日麗的天氣誠然是個愉悅的早晨,搭公車前往公館的途中上來一位太太,約莫五十多歲年紀,坐定沒多久就開始吃起懷中的牛角小包。
每次遇到公車上有人吃東西,心裡總是很不舒服,車廂裡頭清楚的寫著禁止飲食,還配有圖示標誌,如果不識字的話,總該看得懂圖吧?!而且這些在車上吃東西的人顯然並不是視障人士,之所以不理會這項規定主要還是因為公車不像捷運,並不會認真追究罰款。不過每次出門總是搞得自己像個糾察隊似的也很累人,更何況前頭還有場開心的聚會,總不好為了這等無謂壞了興致。
不過牛角小包桑可不是小器的人,一路上十來站的車程她就嗑掉將近十幾個餐包,最糟糕的是吃相又難看,種種線索顯示她很可能是那種會隨手把油膩的蹄子揩在椅墊上的人,下意識裡趕緊又往窗邊挪了幾公分。
下車前剛好遇到紅燈擋路,終於還是忍不住對她說:「太太,公車上不能吃東西,」這話才剛出口,她臉上原本因為脹滿血糖的滿足感立刻顯出不悅,我接著說:「因為現在H1N1流行,人多的時候最好要戴口罩,在車上吃東西,等於把病毒大口大口的吞進去,這樣對你的健康很危險喔。」
這段話我在心裡rehearse過幾遍,第一次說出來果然就達到預期的效果,連我也嚇一跳。只見牛角小包桑再度變臉,很感恩的連聲稱謝。
除了感受到溝通的關鍵是在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之外,也很納悶每一次出現疫情的時候,為什麼政府相關部門都沒想過要趁勢針對日常生活中的公共衛生做點兒改變,或是任何亡羊補牢的措施呢?假如讓接受宣導的人了解到相關的限制是為了保護當事人的安全的話,配合度很可能會提高許多的。
2009年9月13日 星期日
從失敗到成功的三部曲:接受、反省、找對
錯把面子當自尊,注定永遠搞不懂失敗這回事
台大心理系教授楊國樞提到目前台灣社會有「幼稚化」的傾向〔看看我們年輕人崇拜的偶像就知道此言不假〕,在面對失敗時常會怪罪他人,或自我逃避或自我苛責,拒絕成長;而中國人的面子問題也讓台灣人在養成教育中有「低自尊」的傾向,不能容忍失敗,不敢勇於任事或推諉塞責。
有趣的是,當我問到少契的孩子們「愛面子是高自尊還是低自尊的表現」時,幾乎一致認為愛面子是高自尊的表現:「因為面子等於榮譽,榮譽等於自尊,愛面子等於愛自尊,所以愛面子是高自尊的表現。」我接著問那麼失敗是愛面子還是不愛面子的表現,得到的答案是失敗等於丟臉,丟臉當然是不愛面子啦。
失敗能夠啟動人們對自我人格形成和思考模式的探索,發掘盲點及罩門,越年輕失敗,復原力越高,越能儲存能量。研究中Error Analysis最能看出學生思考的歷程,如果一題不錯的話,老師可是一點辦法也沒有!微軟公司在面試的過程中總會問到:「你遇到最大的失敗是什麼?你從中學到甚麼?」因為希望尋找那些能夠從錯誤中學會某些東西、主動適應的人才。
從錯中學習的三個步驟,勿妄圖走捷徑,不然又會陷入「一步到位」、「一步登天」的迷思迴圈。
通常失敗情緒有四個死結:
1. 陷入負面情緒無法自拔--主要是受到低自尊的欺騙,看不到自我存在的價值。
2. 選擇逃避,自以為下一次就會成功--根據教科書的操作型定義,所謂心理異常指的是「態度不改變,行為不改變,卻認為結果會改變」,許願式的正向思考通常於敗無補,覆轍仍將重蹈。
3. 以自傲掩飾自卑,阻斷了尋求協助的管道--試圖保有僅存的一點兒尊嚴,錯把面子當自尊的具體表現。
4. 無法靜下心來,影響注意力及判斷力--執著於一次到位的成功,如果在成功上不能一次到位,至少在改過上要一舉竟功。
2. 先找問題點,而不是急著找答案
失敗的當下很多人會急著找答案,但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怎麼會有對的答案?!不清楚問題的所在,許多的解答都是權宜之計,或者以偏概全的解讀。
每一個人背後都有好幾根繩索,主宰成功也主宰失敗,但大多數的人只投資成功線,卻很少人願意花力氣找出失敗的線索;然而,只有成功經驗的人會越來越害怕成功,因為他完全不熟悉失敗這回事,武俠小說中的聖人寂寥、高手獨孤,往往只為求一敗而不得。
許多人都有「一步到位」的迷思,因此「平步青雲」、「少年得志」便成為潛意識裡的緊箍咒,連張愛玲都忍不住會說出:「出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只是鍾曉陽以18歲的年齡寫出了「停車暫借問」驚艷文壇,之後卻難再自我突破,也許跟缺少失敗的攔路經驗有很大的關係。
許多人都有「一步到位」的迷思,因此「平步青雲」、「少年得志」便成為潛意識裡的緊箍咒,連張愛玲都忍不住會說出:「出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只是鍾曉陽以18歲的年齡寫出了「停車暫借問」驚艷文壇,之後卻難再自我突破,也許跟缺少失敗的攔路經驗有很大的關係。
台大心理系教授楊國樞提到目前台灣社會有「幼稚化」的傾向〔看看我們年輕人崇拜的偶像就知道此言不假〕,在面對失敗時常會怪罪他人,或自我逃避或自我苛責,拒絕成長;而中國人的面子問題也讓台灣人在養成教育中有「低自尊」的傾向,不能容忍失敗,不敢勇於任事或推諉塞責。
有趣的是,當我問到少契的孩子們「愛面子是高自尊還是低自尊的表現」時,幾乎一致認為愛面子是高自尊的表現:「因為面子等於榮譽,榮譽等於自尊,愛面子等於愛自尊,所以愛面子是高自尊的表現。」我接著問那麼失敗是愛面子還是不愛面子的表現,得到的答案是失敗等於丟臉,丟臉當然是不愛面子啦。
想不到要回答一個面子問題還要動用數學的代換法,而且言之成理,只是這個理是建立在迷思上頭。如果反過來看,自尊是不是可以等於自我存在價值?〔同意。〕高自尊也就是高自我存在價值,假如說失敗意味著失去個人的存在價值,那麼這究竟是高自尊還是低自尊的思維?
我記得好多年前的一次美國小姐選拔,有一題機智問答的題目是「在你的人生中,如果可以讓你改變過去一件所犯的錯,你希望改變的是...」。這個問題可不能用世界和平來搪塞,德州小姐顯然有很正確的人生觀〔或者事前有高人指點〕,她說她對於自己目前的狀況很滿足,而這正是過去點點滴滴累積而成的,因此她不會希望改變任何的錯誤。憑著這個答案就給了全場其他的佳麗大大的好看,當然,那一屆的美國小姐也非她莫屬。
失敗能夠啟動人們對自我人格形成和思考模式的探索,發掘盲點及罩門,越年輕失敗,復原力越高,越能儲存能量。研究中Error Analysis最能看出學生思考的歷程,如果一題不錯的話,老師可是一點辦法也沒有!微軟公司在面試的過程中總會問到:「你遇到最大的失敗是什麼?你從中學到甚麼?」因為希望尋找那些能夠從錯誤中學會某些東西、主動適應的人才。
從錯中學習的三個步驟,勿妄圖走捷徑,不然又會陷入「一步到位」、「一步登天」的迷思迴圈。
1. 打開情緒死結
一般人面對失敗通常會沮喪、無助、拒絕承認,甚至憤怒,但惟有現實、務時的認清真實的情況,而非偏執的選擇性解釋,才能看清失敗的本質,避免將來重蹈覆轍。
一般人面對失敗通常會沮喪、無助、拒絕承認,甚至憤怒,但惟有現實、務時的認清真實的情況,而非偏執的選擇性解釋,才能看清失敗的本質,避免將來重蹈覆轍。
通常失敗情緒有四個死結:
1. 陷入負面情緒無法自拔--主要是受到低自尊的欺騙,看不到自我存在的價值。
2. 選擇逃避,自以為下一次就會成功--根據教科書的操作型定義,所謂心理異常指的是「態度不改變,行為不改變,卻認為結果會改變」,許願式的正向思考通常於敗無補,覆轍仍將重蹈。
3. 以自傲掩飾自卑,阻斷了尋求協助的管道--試圖保有僅存的一點兒尊嚴,錯把面子當自尊的具體表現。
4. 無法靜下心來,影響注意力及判斷力--執著於一次到位的成功,如果在成功上不能一次到位,至少在改過上要一舉竟功。
2. 先找問題點,而不是急著找答案
失敗的當下很多人會急著找答案,但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怎麼會有對的答案?!不清楚問題的所在,許多的解答都是權宜之計,或者以偏概全的解讀。
比方說由於過去受到的挫折導致缺少對某些學科學習的信心,或者是因為時間分配能力不足,一遇到成績跟不上就直接跳到補習這個結論,誤以為只要補習就可以改善成績。結果真正的問題〔無論是習得的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或時間管理不當〕反而因為補習而累積更多的挫折,更強化了原本就已經偏執的信念。
最大的問題通常是成見,很多失敗來自於以慣用的標準或價值觀看事情,不論是留在自己構築的安全堡壘,或是避開反對你的訊息,都會妨礙你找到問題的真相。
3. 訓練自己擁有改變的能力
最大的問題通常是成見,很多失敗來自於以慣用的標準或價值觀看事情,不論是留在自己構築的安全堡壘,或是避開反對你的訊息,都會妨礙你找到問題的真相。
3. 訓練自己擁有改變的能力
改變的能力可細分為四個步驟:
1. 先要有改變的意願
2. 找到改變的方向
3. 設計出短、中、長期的合理目標--合理的目標除了提供日起有功的進步參照外,也避免在過程中又落入妄想「一步到位」的迷思。
4. 尋求周邊的支援系統--許多的改變並不是在自己的經驗範圍內,或者是因為當局者迷的緣故,藉著過來人的位置對照(Darren Dreifor之於郭泓志,或是閱讀傳記中主人翁在灰頭土臉的情況下如何還能保有非理性的堅持),才能找出正確的座標。
從錯中學習是沒有捷徑的,因此改變的答案也必須量身訂做,然後每天持續按表操課;如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或者周休二日的話,就很難有所改變。
1. 先要有改變的意願
2. 找到改變的方向
3. 設計出短、中、長期的合理目標--合理的目標除了提供日起有功的進步參照外,也避免在過程中又落入妄想「一步到位」的迷思。
4. 尋求周邊的支援系統--許多的改變並不是在自己的經驗範圍內,或者是因為當局者迷的緣故,藉著過來人的位置對照(Darren Dreifor之於郭泓志,或是閱讀傳記中主人翁在灰頭土臉的情況下如何還能保有非理性的堅持),才能找出正確的座標。
從錯中學習是沒有捷徑的,因此改變的答案也必須量身訂做,然後每天持續按表操課;如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或者周休二日的話,就很難有所改變。
趁早學失敗
上禮拜天一到教會,顧不得聚會即將開始,SC就慎而重之的把我拉到一旁問說這禮拜天能夠和少年團契做個分享嗎。對於這個邀請當然是受寵若驚,也暗暗置疑SC的病急亂投醫。我所有和少年人相處的經驗除了跟三個外甥、外甥女瞎混胡鬧之外,就是跟Andy和Eric胡鬧瞎混,真不曉得有甚麼值得分享的?不過見到SC已經分不清是饑渴慕義還是飢不擇食的急切眼神,為了不讓長老為難,念頭一閃就答應了。
只有一個禮拜的時間預備,我原本想談的是Stephen R. Covey的七個高效率習慣,不過只有一小時的時間,很容易就失之籠統;後來又想到Howard Gardner提出未來人才應培養的五種心智,但對國中生來說似乎又有些緩不濟急;最後想到兩年多前看過一篇有關郭泓志的報導,我想對於這些成天得要面對學業跟測驗的孩子來說,泰然處理挫折乃至失敗應該是最迫切又切身的事情,想不到在預備的過程中,我自己也深深受到感動。
只有一個禮拜的時間預備,我原本想談的是Stephen R. Covey的七個高效率習慣,不過只有一小時的時間,很容易就失之籠統;後來又想到Howard Gardner提出未來人才應培養的五種心智,但對國中生來說似乎又有些緩不濟急;最後想到兩年多前看過一篇有關郭泓志的報導,我想對於這些成天得要面對學業跟測驗的孩子來說,泰然處理挫折乃至失敗應該是最迫切又切身的事情,想不到在預備的過程中,我自己也深深受到感動。
難為的是我對運動或是比賽始終提不起興趣,關於郭泓志唯一比較清楚的印象是他和賀陳旦所拍攝中華電信光纖網路的廣告,但重新閱讀這篇報導卻讓我為了郭泓志的際遇濕紅眼眶,憑著他的挫折忍受力與復原力,人生永遠有再次起步的可能。
郭泓志有一個非常傲人的稱號叫做「神的左手」,當2006年9月8日在紐約大都會的球場上,LA Dodgers的左投郭泓志第一次擔任大聯盟先發投手,以時速158km的超高球速三振了七位打者,最後Dodgers以五比零打敗紐約大都會隊。在同年10月17日 接受記者越洋的採訪中,他說出「不放棄,永遠有希望」這句尋常無奇的話,然而其中卻隱含了無數的起伏,為了一嚐人生中第一場大聯盟勝投的滋味郭足足等了七年,那年他25歲。
如果以18歲做為人生的分水嶺,之前的郭泓志可說是一路順風,最高球速可達159.3km/hr,加上屬於投手族群中不到8%的稀有左投,「極速*」加上「左投」的組合,全球這樣的天才不超過五人。所以當他在1999年〔18歲〕被Dodgers看上成為台灣最年輕赴美打職棒的投手,所有的人都看好他一年之內就能直登大聯盟。〔*所謂極速是指當球速達到143km,就超過人類反應的極限。〕
首度跌跤:經紀人捲款消失
1998年,當17歲的郭泓志在亞青盃中對上了日本明星投手松坂大輔,這個初生之犢在球速上毫不遜色,於是乎各路人馬立刻上演搶人大戰。郭不顧父親反對,離家出走兩個月也要捨芝加哥White Sox與LA Dodgers簽約,結果簽約後經紀人捲走了高額的佣金消失無蹤,連郭的兵役問題都未處理。
由於天賦異稟,郭的球風霸氣凌厲,最擅長也最愛投快速直球,快速高壓的投法不但破壞打者對速度的判斷,甚至多次戲劇性的震斷打者的球棒。年少的他特別愛「玩」兩好三壞滿球數與打者對賭,教練跟母親對他這種極端偏行險路的投法十分不解,郭卻很得意:「你不覺得這樣三振人很過癮嗎?」由此對於他恃才傲物程度可見一斑,卻不明白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的道理,每多投一球就多傷自己一分,他的球技和金庸在「倚天屠龍記」中描寫的七傷拳有很深的相似之處:「為求傷人,必先自傷。」
在球場上,直球是兩點間最快、最有威力的投法;但在現實世界中,這種單刀直入的性格卻讓郭嚐盡苦頭,經紀人的事件讓他首次了解即使擁有神一般的左手,也並非能夠事事掌握。諷刺的是,簽約半年後〔2000年〕郭首次在小聯盟登板,先發三局他使盡全力,三振對手7次,更投出逼近158km的球速,當時全球的球探都在問:「那個19歲的菜鳥投手?怎麼可能?」驟然間神縮回了祂的手。
二度重挫:小聯盟初登板,歡呼中命運轉
在瘋狂的歡呼嘶吼中,郭投到倒數第二球時,「啪!啪!」兩聲主宰他極速的左手韌帶斷了,當時在場上的他根本不知道是韌帶斷了,因此還是忍痛投完。當醫生告訴他這個驚人的消息,郭久久無法回神,少了這條韌帶他的左手根本無法施力,別說是158km的球速,如果傷處無法癒合的話,他將只是個平凡人,而且是個連劇烈運動都無法進行的平凡人。
Dodgers擁有全美最權威的韌帶重建手術醫師Frank Jobe,也是該項手術的發明人破例親自替郭開刀,他告訴郭:「不要怕,因為你年輕,韌帶可以再長。」從開刀那一天起郭的人生便進入停格狀態,一切歸零。手術後郭花了六周才把手筋拉開,半年後才能重新拿球,復健的時間長達一年。
那一年裡,郭的球涯就像停格的電影,一切都要慢慢來,急了就會壞事。每天他努力做好每一個復健師交代的動作,「我必須做,即使完全不知道這樣做究竟能不能恢復?」過去郭是絕不繞遠路的人,怎麼可能下這種苦功夫?!但眼下只能期待日起有功的努力找回一蹴可及的天才。復健半年,他投出了第一球,我問少契的少年人覺得郭泓志能夠投多遠?得到的答案是球速157km〔球速比手術前慢了一公里〕,這大概是30分鐘影集版本的橋段,但在真實的人生中郭只投出「一個人」的距離。
當上帝收回天賦的異稟,人才知道一步之遙有多困難,背後需要多少的努力與堅持。年少時心比天高的傲氣慢慢退去了,蛻變中的郭泓志卻沒想到更嚴酷的考驗還在後頭。
三度挫敗:亞運救援失敗,父喪返家渺茫
2002年的釜山亞運,為了解決兵役問題,即使身體狀況不佳郭泓志還是代表中華隊出戰。在與南韓進行冠軍爭奪戰時,郭擔任救援投手,勉強應戰的結果是他連續投出兩個四壞球保送,讓中華隊以一分飲恨敗給南韓。
頓時郭成為全民公敵,賽後記者會上面臨媒體強大的壓力,郭被逼著向國人道歉,他難過的說:「我對不起隊友,也愧對國人!」當時他僅有21歲。在那一刻他扛下了全國的失落,隔天報紙頭條以斗大的字寫著「郭泓志提油救火」,甚至出現「郭泓志已經廢了」等字眼。這一跤,跌掉了郭僅存的傲氣與自尊,也狠狠的在他心中烙下傷痕,但同時也將他的稜角磨平許多。
因為第一次手術變化,郭回美國後立刻又動了第二次組織增生手術,命運的催逼卻未停手,這時台灣也傳來父親過世的噩耗,郭卻因為兵役問題被擋在國門之外,無法見到父親最後一面,成為人生最大的遺憾。一時間所有的試煉同時降臨,大多數的人很難熬得住,郭在美國的翻譯回憶:「然而我看到的是一個人更大的決心,」每天郭更勤快的復健,他低頭努力默默做好所有的訓練。
終極試煉:三度手術摧折,故友情深窩心
「我最大的心願是趕快站上大聯盟,拿出成績給父親看。」郭的父親臨終前交代要好好照顧家裡的狗,郭思念至親,在美國一度養了九條狗,但是試煉依然沒有止歇。2003年他又進行第三次手術,重建左手韌帶,這次郭終於哭了。他的大姐回憶:「他真的很苦,那種苦不是大家能夠想像的。」
「我一度真的想放棄,」郭說,不只是手傷磨人,更磨人的是看不見未來的恐懼。
大聯盟是全球棒球選手的天堂,同時也是殘酷的競技場。「你要知道,光是小聯盟每天就有幾百個人在跟你搶位子。」很多人以為上了聯盟,就飛上枝頭,事實上,在登上大聯盟之前,窩在小聯盟裡的球員薪水少得可憐,其中1A短季月薪不到900美元,而且有球季才領薪,平均一年只打5.5個月;即使3A的球員一年也領不到台幣23萬,就算之前有一筆龐大的簽約金,最多也只能熬五年,長期坐冷板凳的郭一切即將用罄。「如果再這樣下去,餓了真的連狗食也得吃。」他的二姐說著說著掉下淚來。
過年時好友陳金鋒、曹錦輝一一回台團圓,郭一個人窩在LA的小窩裡,淚水往肚裡吞。曹錦輝在回國前特別在郭的住所留了一張空白支票。「我真的很感謝這些年來幫助我的朋友,真的希望有朝一日能成功報答他們。」
就在他以為被上天遺棄的時候,Dodgers總經理Danny Evans敲開了郭的門,他說:「我就是親眼見過你第一次登板〔2000年小聯盟初登板〕的那個人,你放心,我們〔LA Dodgers〕絕不會放棄你。」Evans不但找來曾受過兩次韌帶重建手術的知名投手Darren Dreifort親自傳授復健經驗〔Dreifort接受第二次韌帶重建手術時已經超過30歲了,但在兩次手術後都順利復原並重返球場比賽〕,為了貼補郭的生活,Evans也安排郭隨隊擔任球隊記錄。
自我訓練:伯樂放膽識良駒,志者終得奇門入
根據郭現任經紀人的觀察,第三次手術後即使郭看不見未來,他都沒有放棄。在這段不為外人所知的歲月裡,長久處於受傷階段的郭泓志正努力學習與「傷痕細胞」相處。在心理上,手術後的傷痕細胞會記憶疼痛,甚至誤以為韌帶再次斷裂;而在醫學上手術容易產生內部結痂的增生組織。要克服心理上的陰影與生理上的橫枝難度甚高,對於這種懼怕,經歷七年低潮的郭泓志只是平靜的說出:「我必須自己訓練自己。」在年輕時就碰上國際級的失敗,讓他挾著年輕人特強的復原力與韌性,及早認清自己的弱點,全面改造自己。
每天清晨郭永遠比別人提早三小時練跑,晚上大家搶著去吃消夜時,郭總是一個人留在重量訓練室裡。他的翻譯說:「沒有人有那麼大的決心!」最難得的是他自己戰勝了自己。郭永遠忘不了這一天,2005年9月2日郭在Florida的Dodger Town〔Dodgers的訓練基地〕接到一通電話,要他立刻到Denver報到,這是Dadgres最後一天公布擴編名單,六年來怎麼也敲不開的大聯盟之門猛然間開了個縫兒,郭泓志終於登上夢寐以求的大聯盟。
重返戰場:領悟協調與平衡沉著面對挑戰
他的球風明顯轉變,不再出險招故意引人注意的投兩好三壞球。政大心理系教授許文耀說:「失敗其實是學習的導師,失敗會造成改變的迫切性,越早學習就能越早發現自己的死穴。」心疼郭的大姐也說:「其實經過這樣的痛苦歷練對泓志是好的,這樣他才更清楚他要怎麼面對他的人生。」
2006年9月, 郭的穩定度終於獲得球隊的肯定,首度登上大聯盟投手板擔任先發,展現有史以來最令人驚豔的成績,在6局內三振了7人的無失分表現,戰勝該季勝率最高的大都會隊。
從1999年簽約到2006年首次登板大聯盟,全身最有價值的投手韌帶前後三次開刀,上場投球不超過50局;因為兵役問題無法回國,窮困潦倒,兩千多個冷板凳的日子如同困獸。在人生的棒球場裡,原本快被三振的郭泓志,在25歲時重新站上大聯盟先發的位置,他說:「其實沒有失敗這件事,只要你能在裡面學到些事情,就是成功。」這句話可不是甚麼阿Q式的自我解嘲,而是不斷倒下又爬起後擦乾血淚的領悟。
郭泓志小檔案
1981 出生,南英商工
1999 加入美國職棒LA Dodgers;經紀人私吞佣金,消失無蹤
2000 首次登板小聯盟,主投三局7K無失分,震撼美國球壇;第一次手術重建韌帶,坐一年冷板凳
2002 釜山亞運失利遭輿論圍攻;第二次手術;父親過世
2003 第三次手術,想放棄職棒生涯
2005 站上大聯盟
2006 首度擔任先發勝投,戰勝大都會隊
2009年9月3日 星期四
你會當阿公還有阿祖的
這幾天得知UR因為肝臟的老毛病苦惱,原本老覺得他還年輕,一時的病況了不起兩、三個月就能控制,但一味的樂觀反倒顯得有些冷漠,說多了甚至像是事不甘己許願式的風涼話。
昨天聽到的消息則是近來UR夜裡常不好睡,而且重複夢到自己因病離世,留下未曾見過面的女兒。這當然與幽冥無關,而是多重的壓力使然,上午和他通電話時突然想到爺孫同樂的畫面,於是大發預言要他放心,不但會做阿公,還要當阿祖的。
實在不曉得這樣的話對UR有多少幫助或安慰,但至少我自己覺得寬心了不少,畢竟在這個充滿無妄的人世,多幾則吉人天相的結局才不至於太過難當。
昨天聽到的消息則是近來UR夜裡常不好睡,而且重複夢到自己因病離世,留下未曾見過面的女兒。這當然與幽冥無關,而是多重的壓力使然,上午和他通電話時突然想到爺孫同樂的畫面,於是大發預言要他放心,不但會做阿公,還要當阿祖的。
實在不曉得這樣的話對UR有多少幫助或安慰,但至少我自己覺得寬心了不少,畢竟在這個充滿無妄的人世,多幾則吉人天相的結局才不至於太過難當。
訂閱:
文章 (Atom)